迷途必须知返——对中学教育质量的重新审视
发表日期:2011/3/1 14:04:40 作者:无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生命的意义在平凡的生活之中,但不等于过着平凡生活的人都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对中学教育而言,质量是它的生命,可质量的意义是什么呢?追求教育质量的过程,是一个寻找客观真理的过程?还是一个通过认识和实践,去找到那些对学校来说最为重要的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也许由于长期浸染其中,我们已是熟视无睹、不得而知。所以,我们确有必要对“教育质量”进行重新审读,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观念无疑会导 致教育的行为在纷繁复杂的现象面前迷途而不知返。
不该有的误区。一段时间以来,事关教育质量在理论与实践、高校专家与中学教师间均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在理论层面上,有著名的“月亮说”。即:(1)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专家们热衷于全面否定传统、全心奉承西方,谈大学教育质量必谈哈佛,谈中学教育质量定提伊顿,似乎没有把学校办成哈佛、伊顿的教育都是落后的教育。殊不知美、英也是让学校各具特色,而不是把所有的学校都办成哈佛和伊顿啊。(2)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专家的言论是朝令夕改,让人云里雾里。中学新课改开始时强调重在国家意识,不久便强调重在校本研修,究竟是重在民族的振兴还是重在学校的发展不得而知。(3)月亮本身不发光,照到哪里哪里亮。一些主管部门的领导不懂教育,却在哪里张牙舞爪地指挥教育,教育质量的标准好象就在他们的信口开河之中。在实践层面上有著名的“分数论”。即将“教育质量”等同于“教学质量”,又将“教学质量”等同于“升学率”,再将“升学率”等同于“考试分数”。经此递推,“教育质量”便等于“考试分数”了。这些都是典型的却是不该有的认识误区。
何谓教育质量?至今还无人对“教育质量”给出令人信服的定义。《辞海》中有关于“教育”和“质量”的描述:“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社会活动,质量是产品或工作优劣的程度”。华东师大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
教育质量相关的几个问题。
(1)“教育质量”落点“教育”。对“质量”的关注,关键不在“量”而在“质”;对“教育质量”的探讨,重点不在“质量”而在“教育”。当我们关注教育质量的时候,实际上关注的是——什么是好的教育以及怎样通过好的教育获得好的生活,所以与其说是在关注“质量”,不如说在关注“教育”。
(2) “质量”关乎“安全”。 “安全”与“质量”均是中学关注的重点。对“安全”与 “质量”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即:“安全”是“质量”的保障并能促进“质量”的提升。因为采用系统化、规范化、文本化的管理方法,可以保障并提升教育质量。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质量”关乎学校的“安全”。尤其是当质量下滑到一定程度时,学校的生存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3) “提质”才能“减负”。时下,在各种文件中“减负增效”已成为一句流行语。殊不知,中学生学习的负担是客观存在的,减负只是相对于中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而言的,减负不代表不要负担,一味减负非但不能增效,相反会减效,只有把质量提升上去,才能把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减下来,没有提升质量做保证,减负只是愚弄百姓的一言空谈。
总之,理清什么是“教育质量”才能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建构质量的意义才能建构教育的意义。其中需要凝聚教育人的追求、希望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