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研论文>>阅览文章

李镇西:让课堂成为“民主”土壤

发表日期:2011/4/1 14:18:04 作者:无

   “办真正的平民教育,践行完整的民主教育”,是李镇西坚定的教育信仰。但也有人会好奇地问,他推行的“民主课堂”是否代表他的学校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李镇西坦言,那是有点理想化。

    “目前来看,民主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追求”。之所以说是“追求”,李镇西认为,他所说的民主课堂的特征或者说课堂改革的要求,远没有成为他们学校每堂课的常态。“但毫无疑问,我和我的同事们正在依据这个蓝图‘施工’”。

民主是教育进程的必然

    郭瑞:理想的教育应该同社会发展同步,我们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您认为社会进步与微观课堂有什么关系?

    李镇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巨大进步,既体现于经济实力的迅猛增长,也体现于精神文明的日益提升。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国人公民意识的觉醒。“民主教育”的使命,正是为即将到来的“民主更加健全”的社会培养民主主体——具有民主精神的现代公民。因此,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思想的解放,时代的呼唤,世界的挑战……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呼之欲出,也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应运而生。民主教育必须落在课堂——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民主精神,让课堂不但成为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空间,也成为造就公民的摇篮。

    理想的教育应该成为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成为对学生进行民主精神的教育,成为为民主社会培养公民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的确是教育进程的必然。

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

    郭瑞:在教育界,提起李镇西,人们就会说到“民主课堂”。您为什么把课堂贴上“民主”的标签?使用“民主”的意图是什么?

    李镇西:我一向不赞同给教育贴标签,包括给课堂贴标签。但是,为了表述方便简捷,就把体现民主教育理念的课堂,临时称作“民主课堂”。

    说到“民主”,我们都知道这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核心程序是通过人民的选举产生领导人;同时,人民能够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参与国家的决策。但“民主”的含义,不止于此。比如,民主还是一种机制,这意味着权力的互相制约;民主还是一种原则,所谓“少数服从多数”;另外,民主也被理解为一种工作作风,其表现是“让群众说话”、“广泛听取不同意见”等等。

    更重要的是,民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不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这种内在的修养体现于日常生活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相信人性的潜能;相信每个人不分种族、肤色、性别、家庭背景、经济水平,其天性中都蕴含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相信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与人之间是能够和睦相处并真诚合作。

    民主的生活方式,意味着自由、平等、多元、宽容、妥协、协商、和平等观念浸透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民主的生活方式,还意味着“尊重”与“遵守”:尊重,是对精神而言,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思想自由、精神个性、参与欲望、创造能力,等等。遵守,是对行为而言,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团队,规则是和谐有序的保证,某些时候克服个人的欲望而服从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正体现了民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自我中心,不是民主。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民主和作为政治制度的民主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民主的政治制度需要社会土壤,这“土壤”便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同样,民主的生活方式需要制度保障,这个保障制度便是民主的政治制度。

    我所说的包括“民主课堂”在内的“民主教育”,是在生活方式这个意义上使用“民主”这个概念。民主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民主生活方式的公民。但是,这里的所谓“培养具有民主生活方式的公民”绝不能仅仅是一句动听且鼓舞人心的口号,民主教育的理念必须要有明确的载体。

课堂承载民主理念

    郭瑞:您指的“载体”是什么?

    李镇西:这个载体,可以是学校的各种德育途径和形式,但我更看重课堂教学。道理很简单,师生在学校最多的时间是在课堂,如果离开了这个主阵地,单纯通过主题班会等德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民主品质和民主能力的培养,难以奏效。

    过去很多人往往把课堂功能仅仅理解为传授知识,后来又增加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的理解始终没有把课堂和学生的精神成长相联系。我认为,课堂教学既应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更应该将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注入需要滋养的孩子心灵:善良、正义、忠诚、气节、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宽容、人权、公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所说的“注入”绝不是脱离教学内容进行生拉硬扯的强加或牵强附会的联系,而应该自然而然地融汇在教学过程中。

“民主课堂”八大特点

    郭瑞:您所说的“民主课堂”应该融汇哪些民主精神呢?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把精神转化为实践?

    李镇西:充满爱心。“充满爱心的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人的教育,就是充满人性尊重和人文关怀的教育。充满爱心的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优生”都投以关注与尊重的目光,同时教师以自己的爱心去感染学生,让孩子之间也彼此尊重与善待。

    尊重个性。“尊重”不是“迁就”,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个性予以因势象形地积极引导,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尊重个性就是尊重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内容的组织、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方面,必须考虑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差异性。

    追求自由。民主教育是充满自由精神的教育,它体现于对学生心灵自由的尊重。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教师就要帮助学生破除对教师的迷信、对名家的迷信、对“权威”的迷信和对“多数人”的迷信。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圣人”;老师也好,名家也好,“权威”也好,都不可能句句是真理。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面对教材,面对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应该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思想碰撞。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只能是一家之言,而不能成为强加给学生、强加给作品的绝对真理。

    体现平等。民主教育要求每一位教育者重新审视师生关系。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与学生“同志式”地探求真理,就应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并且提倡学生与教师开展观点争鸣。平等,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权利的平等,特别是学生受教育权的平等:教学活动,是让少数“精英学生”独领风骚呢,还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上公开课,只是让个别“尖子生”举手答问以显示教学效果呢,还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以展示所有学生的真实思维状况……

    郭瑞:谈到平等,是否学生在共同制定参与教学管理中同样享有平等权?虽然教师是主导,但学生也该发挥自主性。

    李镇西:这就是我想说的重视法治。让学生依据共同制定的规则参与教学管理,是民主教育中法治精神的突出体现。既然尊重学生,而且承认教师的所有工作从根本上说都应服务于学生,那么,学生对教学更应有建议、评价与监督的权利。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建议、评价和监督已经成为理所当然,无需强调;而学生对老师的建议、评价和监督则至今没有引起重视,因此,我们现在更看重后者。

    此外,宽容、妥协与创造也是“民主课堂”的特点。倡导宽容。学生的不成熟乃至错误是一种成长现象,其中往往包含着求新求异的可贵因素,如果一味扼杀便很可能掐断了创造的萌芽。宽容学生的不成熟和错误,意味着一种教育者的真诚信任和热情期待:相信学生会在继续成长的过程中自己超越自己,走向成熟。教师的引导,前提是尊重学生思想的权利,然后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以富有真理性的思想去影响学生的心灵。在充满宽容的课堂上,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观点定于一尊,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展开思想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当然,宽容也包括学生对老师的宽容,更包括学生之间的宽容。

    讲究妥协。妥协不是简单地向对方“认输”,而是服从真理以完善自己的认识。对教师来说,这本身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民主精神示范。妥协的前提仍然是平等。教师要乐于以朋友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开展“同志式”的平等讨论或争论,并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吸取学生的合理见解。妥协,常常还体现在师生之间的“遇事多商量”:大到制定的教学计划是否可行,小到每天布置的作业是否适量,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调整、教学形式的改革,等等。还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提倡的妥协包括教会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在妥协中学会与人共事,学会真正的民主生活方式。

    激发创造。民主是对人的本质的解放,而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民主教育的使命。“激发创造”,不是对学生进行“从零开始”的所谓“培养”,而是“发展”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性。教师要点燃学生的思想火炬,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创造,意味着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