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自己的品牌特色之路
发表日期:2010/6/1 9:04:26 作者:无
江宁区初中校本课程 建设研讨会交流材料
走好自己的品牌特色之路
——陆郎中学校本课程建设总结与思考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新课改将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交给了学校,这就为学校的自主发展、打造学校的课程特色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这个空间也为学生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体现在: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让课程走进学生的世界,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探求知识,并把这样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情境中去,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二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从而改变了教师那种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改变了教师仅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理念,形成了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实验,参与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课程的个性化的创造者、使用者和研究者,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促进学校文化形成特色。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她不仅传承文化,而且建构、提炼着文化。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进而彰显学校的文化建设的魅力,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德育为首,质量立校,和谐发展”,办学目标是“让所有学生发展,让每位教师优秀,让学校成为品牌”。结合我区教育“特色发展年”的要求,我们认为,要想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想让学校走上特色发展道路,就必须有一定的载体。而校本课程是构建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只有建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才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才能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
朱局长在09年7月和10年1月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两次讲话,既让我们感受到校本课程构建的重要性,又为我们指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途径。我们在“地方文化和本校资源”上做文章,将校本课程研发和学校文化打造紧密结合,希望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现状
1..认真编写校本课程,丰富特色发展载体。
学校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定期召开小组会议,确保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开发、编写了《翰墨飘香——写字树人》、《茶的知识与文化》、《大观园与花塘》、《平安法制伴我行》四本校本课程,并且制定课程计划,严格实施。
2. 切实实施校本课程计划,突出特色项目发展。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无纸化办公的推广,再加上老师的忽视,学生的字是写得越来越丑。学生提笔忘字、书写马虎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学生中考成绩。这让我们不禁反思。为了使学生写好字,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格,我们提出了“写字树人”的校本课程计划。
教务处把硬笔书法教学课纳入了课表,给学生统一印制了写字纸张和写字帖,规定了统一的写字时间。学校按照《校本课程实施考核细则》对教师的书法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了管理、考核。语文教研组组织教师根据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写好硬笔书法教学计划,认真开展书法教学活动。语文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写字基础的教育,要求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的同时,逐步提高书写水平,并能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再有就是结合“书法社团”活动,做好书法提高班的指导工作,从各班学生中挑选出一定比例书写基础较好的学生,利用下午第四节课时间对他们进行硬笔书法的提高培训,教给他们硬笔书法的书写技巧。让他们在班级中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从而促进全班整体书写水平的提高。还组织了师生参加各类硬笔书法竞赛活动,并做好获奖情况的统计。一段时间下来,老师们明显感觉到,学生坐姿端正了,书写规范了,做事也有耐心了。
陆郎地处丘陵山区,陆郎茶叶区内外享有盛名。学校利用这一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茶的知识与文化》。其有利的条件有三:第一,注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第二,茶叶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丰厚的物质资源。第三,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更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政策和物质支持。
在校本课程开发初期,学校就多次到茶叶场进行实地考察、走访,从中受到很多的启发。在茶艺实践课的教学活动中,有一部分实践课将课堂移至茶叶场,这里成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大课堂。独特的地域文化成就了独特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发展又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大观园与花塘》一书,罗列了一些专家学者对花塘附近许多地名、地貌、传说的考证,十分鲜活生动,让学生阅读探究趣味盎然。
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施。我校在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的同时,更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育学校发展的特色项目。
二、今后校本课程的建构设想
1.《翰墨飘香——写字树人》——我们将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格要求,坚持不懈,切实打好学生的写字基础,求得写字和育人的整体效果。下一步,学校将成立“师生写字坊”,专门用于师生练习和展示书法作品。还将组织教师开展了“岗位练兵”活动,要求教师无论是备写教案还是书写板书,都要做到“提笔即是练字”。还要求教师每月必须完成一定的练字量,学校组织评委对教师书法作品进行评比并进行奖励,充分激发教师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2.《茶的知识与文化》——除了继续在校本课程中学好茶的知识,还要分专题让学生自主积累茶的文化。我们将制定长远计划,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操作,学知识,练技能。
3.《大观园与花塘》——我们将把研究“大观园”与花塘的关系与阅读《红楼梦》,背诵《红楼梦》诗词结合起来,从名著、诗词中汲取营养,提升素养。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困惑
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校本课程的开发出现了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1.课程开发讲究系统性与教师课程理论支撑欠缺的矛盾
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建立在对教育、教学、教材、学生等诸因素比较宏观、全面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因为校本课程是在整个教育教学大环境里实施并发挥作用的,它的门类设置、目标确定、内容选择、教材编排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必须提高到教育学的高度来处理和把握,要适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适应地区特点、学校特点,适应学生基础、教师基础,只有这样,校本课程才能发挥有效的育人功能。这就要求课程的开发者,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涵养。而目前,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显然带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经验主义还占主导地位,缺乏与课程开发相应的具有一定高度的课程理论指导。
2. 课程把握度与教师校本化实施能力大小的矛盾
新课程的理念一经推出,广受教师认同。但教师自身功底不够深厚,在教学时囿于教材中的各种格式要求。例如,没能跳出写字教学对学生进行书法艺术的教育与熏陶,致使学生写字时只能仿其形,不能悟其神,不能达到硬笔书写的较高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图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时刻把握每一个发展学生的契机。令教师苦恼的是,在实际的课堂上又往往深受教案和教学习惯的束缚,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围绕传递知识的框框转;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在课程自由度比较大的空间里,充分的展开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启蒙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 编写校本教材的资金问题
编写校本教材需要不小的投入,又不能向学生收费。加之校本教材编写学科越来越多,因此,如何解决编写校本教材所需的资金,学校感觉压力很大。
4.如何建立、健全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的问题
校本课程没有国家标准,许多校本课程不属于知识类范畴,应该如何评价?没有合适的评价方案,校本课程的质量与发展如何保障?这些问题让学校、教师很犯愁。
总之,在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中,也更引发了我们对校本课程的不断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理性和客观地思考:如何从开发校本课程到打造校本课程特色,既而达到打造独特的学校文化,形成独特的学校特色,追求学校教育的优质发展。我们将不断探索着,不断实践着,也必将收获成功,有所建树!
江宁区陆郎中学:潘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