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苦海微澜>>阅览文章

说说“名讳”

发表日期:2011/3/5 16:15:25 作者:无

旧指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旧时生前曰名,死后曰讳。分用义异;合用义同名字,但含有敬意。   

名讳是出现在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现象。遇到君主或尊长者时,不但不能直呼其名,而且在书写的时候也不能使用这些字,于是只能用改字、改音或减少字的笔划等方法予以回避,也称避名讳。《公羊传<闵公元年>》书云:“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也许这名讳的最初本意是尊重长者、老者和贤者,但后来的历史却因为这名讳的习惯给改变了不少。  

首先因为名讳而改变历史的,就是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了大量史实,“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但他首先就因为回避父亲的名字,而改变了别人的名字。因为其父叫司马谈,所以我们在长长的《史记》中找不到一个“谈”字,有一个人名叫“赵谈”,司马迁就把他改成了“赵通”。当然还有别的字,为了避秦庄襄王子楚之名讳,将“楚”改成了“荆”,汉武帝名彻,司马迁《史记》中就将“蒯彻”改为“蒯通”;汉文帝名恒,《史记》就改“恒山”为“常山”。

同样的,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为了避开他父亲的名字“泰”字,所以我们在他那一百二十卷的大作中找不到一个“泰”字。改称郭泰为郭太,郑泰为郑太。用现代的习惯来看,他是把别人都改变性别,做人家的“太太”了。还有汉高祖叫刘邦,《汉书》为避其讳,于是把其他的“邦”都改成了“国”。他们这一改不要紧,我们这些后代认真读史书的人,却不是成了误读吗?

名讳之风到了唐代更盛,如唐高祖名渊,所以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里改针灸穴位“太渊”为“太泉”;唐高宗名治,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卷六《鉴药》就改“治身”为“理身”。不但字须改,甚至连偏旁也要避讳,唐太宗名世民,除了“世”改为“代”,从“世”之字亦改为从“曳”,所以《太素》里的注文“飧泄”改作了“飧洩”。柳宗元《捕蛇者说》将“民风”改写为“人风”;甚至观世音的名字也要略去“世”字简称观音。  

宋代苏轼祖父的名字是“序”,而苏东坡这个名作家却要替别人写很多序,若是用了“序”字变是对祖先大大的不敬,于是只好把所有的“序”改成了“引”或者“叙”。又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宋代田登做州官,自讳其名,州中皆谓“灯”为“火”。上元节放灯,州吏贴出榜文云:“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民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从这来。  

不只是后人要避长者的讳,有点名气的人也不愿意有别人与自己同名。明代文人李梦阳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发现有个读书人与他同名,便拟出一副楹联的上半联来考那个读书人:“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意思是两个“相如”都不相同,你一个士子岂能与我同名同姓?没想到那个读书人思索片刻,竟巧妙地对出下联来:“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意思是魏国信陵君公子无忌和唐代大臣长孙无忌没有“忌讳”,我们也不必忌讳同名同姓了。李梦阳听后只得作罢。  

据说袁世凯篡权后,忌讳“元宵”二字,因“元”与“袁”同音,“宵”与“消”同音,“元宵”听起来像是要消灭袁世凯,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令将元宵改称“汤圆”。虽然这样做并没能挽救袁世凯,但“汤圆”这个名称却因此而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