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方海2011年听课之感悟
发表日期:2011/12/27 21:54:00 作者:无
2011年听课42节,颇有感悟,稍事整理,陈述如下:
一、不能迷信名师
名师总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也听了一些出自名师的课,如
也许是希望太大,结果是失望也不小。
还有一节课是宁海中学的一位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上的《五
名师优点多多,但需要学习者:择其适己者而从之,其不适己者而舍之;择其优者而从之,其不足者而改之。
结论:名师非圣人,听名师的课更需用心!
二、不能轻看青年人
青年人总是给人“嘴边无毛,办事不牢”的感觉,但是,在过去的一年中,青年人却常让我眼前一亮。有句话说,正因为他们是孩子,所以他们可以犯错误。套用这句话,正因为他们是青年人,所以他可以有不足。退一步说,我们又有谁不是从青年人过来的呢?虽然我们中有些人可能已经是很有名气的人。
人需要别人的鼓励,人爱别人给予鼓励。鼓励有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所以,面对青年人,我们应当在诚恳地指出其不足的同时,应更多地对他的亮点给予肯定。因为,无论如何,未来的教育终将依靠他们,是他们的教育。
三、不能总自以为是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对于别人的不足,如果可能,必须抱着帮助的心态,尽可能地用委婉的方式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如果全盘否定,那便不是研讨,不是学习,不是改进,而是强迫别人复制自己。这种做法于人无利,于教育无利。如果这种行径真的推行成功,必将是千人一面。教师失去个性,教育失去个性。
常有人推行杜郎口模式,搞名校共同体。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如果将魏书生等名师汇聚杜郎口让崔校长领导,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景象呢?
如果全中国都实行杜郎口模式,那中国的教育又将是一种什么景象呢?
四、不能总抱批评心态
任何人的课都有可取之处,即使一塌糊涂也是有学习之处的,它可以成为反面教材,成为我们教学的镜子。因此,无论何时,无论课如何,我们都应该抱着学习的态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五、不能总听本学科课
听课的本质是学习。虽然学科有别,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个人觉得,听听本校不同学科的课最起码有三点好处:
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沟通,方法的交流。很多时候,当你用本学科的语言无法解决的时候,别的学科可能相当方便。比如当你讲到序数词时,学生不明白,你就说first、second,学生豁然开朗;学《论语》时,先让学生看历史中的介绍;在综合性学习《介绍黄河》时让学生查阅地理……
了解学生本学科学习情况,便于交流指导。如果你是班主任,你可以就此学科的预习、学习、复习提出自己的建议,对学生提出有效的指导意见。
了解授课教师特点,便于以后的合作与交流,比如,当你担任班主任需要选科任教师的时候,你可以选风格类似的教师;当你担任领导的时候,你可以有理有据有针对性地提出你的教学建议。
六、听课不能不思课
毫无疑问,听课不带本子记录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只带本子记录,那便是可悲的了。真正听课的人一定是先带脑子——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然后在本子上记下对方的思路、教学的优点,及时旁注自己的想法。如此,才是真听课,如此,才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听课。
七、听课不能不评课
任何一个教师上课,总是希望学生能够举手发言,并告诉他发言的好处:可以让老师同学检验你答案的正确与否,缺点何在;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走上社会服务;是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自己的表现。然而,许多时候、
一是怕过火,得罪人。其实,针对这点,只要本着实事求是互相学习的态度,发言时把握分寸,语言委婉,有褒有贬,应该不是问题。
二是怕说不好,丢人。三分钟的丢人,换来一辈子的聪明;三分钟的聪明,换来一辈子的愚蠢。两种聪明人,不知你准备选则哪一种?
三是没带脑子听,说不出。这种凑数字的人就不再提了吧。
八、听课不能不学课
听到了好课,习得了好的方法、措施,一定要回到本班进行复原,只有如此才能将听课所得融入自己的教学中,才能扩大好课的影响,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我想这应当是开课、听课者的共同愿望。相反,如果只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出去学了千条路,回校仍走去时路,那还是让想去的人去吧!
以上八点是本人本年听课后的所思所得。不妥之处必然有之,欢迎指正。挨骂之处亦必然有之,但全是肺腑之言,中肯之语,料想骂我者必是对号入座之伪君子,吾不与之计较!
汪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