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苦海微澜>>阅览文章

德国人的“善良教育”

发表日期:2011/9/18 21:29:02 作者:无

最近,一位在德国生活多年的朋友回国。聚会时,她向我提起了德国儿童教育的现状。我听后感触颇深,也很受启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人为了改变希特勒法西斯暴力倾向对民族人格的影响,十分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他们根据小孩模仿能力强、注重形象思维的特点,把爱护小动物作为对他们进行“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德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小时候连动物都不知道爱护,长大了心地也不会善良。他们甚至认为: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会缺少爱心,弄不好还会有暴力倾向。目前,这种以饲养小动物为载体的“善良教育”已经成为德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德国的孩子从蹒跚学步开始,家长就会为其买来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性情温顺的小动物,耐心地教孩子喂养,让孩子在亲自照料这些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恤弱小。

孩子们进入幼儿园后,老师会安排大家轮流喂养幼儿园的小动物,并定期组织评比,把那些表现突出的孩子评为“饲养明星”,给予适当的表彰。德国的中小学,更是将“善良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中,经常开展诸如“善待生命”“我与小动物”等讨论。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人性化的教育贯穿孩子们成长的始终,现在,许多孩子都能够自觉地搀扶老人、盲人过马路,为身体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等,善待他人的风气在德国的小孩子中蔚然成风。

德国人有这样一种心理默契:小孩子不善待小动物,是比学习成绩不理想更严重的“品德问题”。因此,在德国的家庭和学校里,那些对小动物漠不关心甚至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训导,重则要受到惩罚。如果这些办法都不奏效,孩子就会被送去看心理医生,接受心理治疗。如果孩子的不良心态表现在了行为上,学校的处理是相当严厉的。 此外,德国的家长和学校还鼓励孩子节省自己的零用钱,积蓄起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者捐献给有关部门,拯救那些濒临灭绝的珍禽异兽,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活动逐渐培养孩子的善念和爱心。

我想,这也正是二战后德国文明迅速重塑,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的原因。

(摘自《教师博览》。王高岩 / 文)

按语:

从小,我们就开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但没见到怎样的效果,原因是我们颠倒了教育的顺序,不是先建塔基再造塔尖,而是先造塔尖再造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