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
发表日期:2011/7/5 21:05:49 作者:无
语文教学,现在承载着无限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自然是不错的,因为作为一门课程,语文不仅承担者传承语言文字及文章、文学知识的任务,而且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作为凝聚民族文化的语文学科,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价值追求、人格理想等,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富于人文性的语言文字的知识教育。理论上虽这样理解,但涉及到具体的课文怎样教,这不是光从理论层面理顺了就行的。进入课改以后,一直困扰着我们语
我经常到学校听语文课,也跟语
语文教学最迫切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我以为,学生一看就懂的老师无需教,学生少动脑筋就能理
学生不懂的东西,老师要让学生懂。魏书生曾经说过:“一般的教材都有这样的编写规律,让80%的学生能看懂80%的内容。”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学语文,是完全能够自学的。那为什么还要教?
备课,文本的教学解读,一方面要依据体式,正确解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对学生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要有切实帮助的教学内容。高中教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首先是要让学生读懂,里面那么多典故,不让学生搞懂,而要让学生分析、赏析,显然是不行的。教《失街亭》,文本中诸葛亮有“皆你之过也”、“此亮之过也”的感叹,那么究竟是谁的过失,这应该是学生不大懂的地方;同是立军令状,关羽华容道放曹操,马谡失守街亭,为何前者被赦,后者被杀,这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诸如此类,教学中,这就是重点,就要
背景性的材料,老师要介绍。语文教学有个通病,就是老师讲得太多,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也讲,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其实,文章的美是读出来的,是悟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浙江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
作品怎样写的技术,老师要点拨。我们的母语是表意文字,读字面而知字义,读连片的字面就知道文章的意思,这只要识字的人基本上都能做到。但作品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就不是识字的人都能搞明白的。因此,语文教学中,写什么的问题主要应该由学生自己去搞清楚,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搞清楚;而中国文学侧重于感性抒情,解读是要用心灵去领悟、探索和发现,包括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所以应该在“怎样写”上做文章,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揣摩,以真正悟出作品的“真谛”,提高阅读的素养和写作的水平。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晚明小品佳作,借美丽的西湖雪景寄托无限的故国之思。老师们教这篇作品,一般是侧重于内容的分析和价值判断,而这些恰是学生自己能够读懂并能进行理解分析的,这样的教学就是浮于浅表,老师这样教,必然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低谷中徘徊。我们应该教什么?应该带着学生去追问“怎样写”。本文在写的技法上有两点很值得深究:一是景物描写的剪裁独具匠心,作者不写现实的景、物、人,而写景、物、人的“影子”,“上下一白”,“雾凇沆砀”,长堤是“一痕”,湖心亭是“一点”,舟是“一芥”,舟中人是“两三粒”,又极具变异和夸张,营造了一个梦一样迷蒙、梦一样迷糊的西湖雪景。何以如此?张岱前半身生活在明末,那时是贵族子弟,后半生生活于清初,茅屋葛衣,国破家亡的现实使他如陷梦境,梦醒后要减轻痛苦,他找出了一条途径就是营造梦。这就是作者之心,也是文章构思之由。只有带学生体悟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读出文章之妙,并得到文思的培养;二是遣词造句的功夫深藏不露。文末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心中的痴是指赏雪的行为方式十分独特,悠然脱俗,其实,同样一“痴”,意蕴不一:两人之痴,是在赏雪中寄托故国之思,凭雪和酒以消愁,而作者之痴痴在毫无心绪,与两人完全不同,他无心绪看雪,无心绪谈话,无心绪饮酒,无心绪到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而无心绪的源头正是故国之思,思之极则生痛苦,痛之极,美景不能排遣,美酒无法浇灭,甚至不愿交流,这种思痛,要比两人不知强烈多少倍。教语文,就是要这样抓住“怎样写”,带学生去探究文心的真相,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想象,让学生进入文本内部结构,领悟深层的话语艺术奥妙,在语文学习的绿野上诗意栖居。
文本独特的亮点,老师要提醒。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的载体,都会体现其独特的艺术慧眼,通过文字表现出来,就有许多的不同一般之处。这些,并不是学生都能充分领略的。作为老师,就是要以自己的“机心”引领着学生去品味,去汲取,让文本的魅力充分地刺激我们的学生,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有一首名曲《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首曲意境深邃、手法独特,堪称绝唱。但“碧云天,黄花地”两句并不是王实甫的首创,而是化用了宋代范仲淹的词《苏幕遮》中的句子。苏词原文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含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而王实甫把苏轼词中的“黄叶地”改为“黄花地”,这一改其实折射出此作的亮点。老师教学,就要把这一亮点让学生充分的领悟。“亮”在何处?从作家创作风格的角度,苏轼胸襟比较开阔,词风比较豪放,用“叶”,体现出词作阔远的意境,而王实甫是元代“文采派”代表剧作家,用“花”体现出他“花间美人”的词曲风格;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后面有“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句子,描写对象是“叶”,前面写“黄花”,就避免了重复;从作品意象和情感的角度,《端正好》通过碧云、黄花、秋风、北雁、霜林等意象绘出深秋艳丽而凄清萧瑟,表达离别悲苦的相思之情,《苏幕遮》则通过碧云、黄叶、秋波、芳草、斜阳等意象创设出凄清阔远的意境,表现作者羁旅漂泊的思乡之情,黄叶意象便于表现思乡苦,黄花意象便于表现相思情,所以王实甫一改,就显得非常的贴切,就能较完美地传达出整首曲的情感和意旨了。让学生了解这些,无疑是在滋养他们的文学素养了。
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老师要归纳。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学科规律是隐藏在一篇篇具体的作品之中,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慢慢地领悟、不断地积淀、渐渐地抽象,从而语文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语文的意识越来越自觉,语文的素养越来越提升,语文的水平越来越丰满。教学中,语
能激活学生学习生成的,老师要抓住。教师的教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备课时或者教学中,要把精力较多地投入到如何激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成上。心中装着学生,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才算是目标明确。著名特级教
按语:
如果语文教学没了方向,那就是在谋财害命。
汪方海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