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偶得之五
发表日期:2014/2/1 14:29:36 作者:汪方海
——《关雎》中三个字的读音
一.有关“赋比兴”中“兴”的读音。
“兴” 有两个读音:xīng与xìng。
1. xīng说
《说文》兴,起也。会意。从舁,从同。舁(yú),共举;同,同力。本义:兴起;起来。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兴者托事于物。按古无平去之别也。
据此,“兴” 为“兴起”之意,当读平声。
2. xìng说
《辞海》:《诗》六义之一,谓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盖兴者,因物感触,言在于此而意寄于彼。”
《王力古汉语字典》: 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由景衬托感情。
《汉语大字典》: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以他事引起此事叫起兴,又省称兴。
据此,“兴” 为“起兴”之意,当读去声。
我的观点:以上争论的焦点在于“兴”是译成“起兴”还是“兴起”。结合以上对“兴”的解释,我发现,“兴”译成“起兴”较妥,即“借他物来引起作者的兴致”。
二.有关“君子好逑”中“好”的读音。
“好”有两个读音:hǎo与hào。
先明确“逑”的意思。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逑仇古多通用。关雎。君子好逑。亦作仇。
《说文》仇,雠也。二人相当相对之谊。引申配偶之意。曹植《浮萍篇》: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
因此,如果据“逑”的意思,“好”读hǎo较恰当。
下面从破读角度来试证明此处的“好”应当读hǎo。
古代有些字可以破读,就是把原来的字念做去声之后,词的词性或词义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
《智子疑邻》“天雨,墙坏。”汉乐府《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雨读yù,下。
《陈涉世家》“陈胜王,大楚兴。”王读wàng,称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 衣读声yì,穿。
《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两个“妻”都读qì,嫁给。
现在要证明“好”应读hǎo,关键问题是破读是何时产生的。
韵书是一种按读音编排的字典。从目前来看,韵书应当是证明读音的最有力证据。上古文献没有关于汉语声调的记载,所以语音系统不很清楚。中古(唐宋)以后有韵书,语音系统清楚。最早发现汉语有声调的是南朝时期的沈约,所以,一般认为破读应该起源于南北朝。《诗经》著于南北朝之前,当时还没有破读这么回事,就不可能让“好”两读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好本謂女子。引伸爲凡美之偁。凡物之好惡,引伸爲人情之好惡。本無二音。而俗強別其音。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君子好逑”的“好”应读hǎo音。
三.有关“钟鼓乐之”中“乐”的读音。
乐有四个读音:lè、yuè、yào、lào
yào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如:知者~水,仁者~山。与原文相差甚远,不足取。
lào,现保留在部分方言中(如广东)。不取。
lè说:乐在这里是使动,“使……快乐”的意思。
yuè说:“乐”通“悦”,使动用法。即“使之快乐”或“取悦”的意思。
北大中文论坛说:“乐”在《诗经》时代只有一个音,大致是krak。中古时代,“乐”演变分化出两音,lok和yok,都是入声,分别对应“欢快”和“音乐”两个不同的意思。lok 和 yok在北京音中分别转变成 le和 yue,都是去声。
综合以上资料,我们发现,虽然读音不同,但意思相同。再结合整句来看,我的观点是:既然“钟鼓”代“音乐”,“乐”是动词,读lè要好于读yuè。
备注:
1.以上辨说仅代表个人认识。
2.引用材料多来自网上大字典,如《新华字典》《汉典》《汉语大词典》《辞海》。
汪方海
二〇一四年一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