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永远写不完
发表日期:2011/5/5 23:22:02 作者:无
在引导学生写完语
“妈妈有什么写的?”
“从小学一直写到今天,写完了,没东西写!”
……
“老师啊,换个题目吧!”
看着他们不满的神态,听着他们的怨言,我没说话,静静地看着他们,静静地听他们说话。不久,教室里静了下来,学生都盯着我,等待抱怨与建议的结果。
我看着他们,静静地说:“刚才听到有同学说,妈妈没什么东西写,我突然想起我父亲曾经给我说的一件事。1974年,我家5口人,父亲,母亲,6岁的我,四岁的弟弟,还有一个老人——我父亲的外婆。一家人只有父母劳动,年底分红得了14块钱。有一天,家里没钱买盐,劳累了一天的父母想来想去,家里能卖的只有门口的一棵榆树,于是就锯了抬到大队卖了2块钱。母亲买了盐后,还买了一个鸡蛋,回来后兑了一碗水,炖了一碗水汪汪的鸡蛋分给我和弟弟,原来也分给太太的,太太不要,他们一道吃山芋稀饭。第一次听父亲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鼻子酸酸的,我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母亲。同学们,妈妈怎么没东西写呢?如果你还没有察觉到妈妈的爱,你可以像我一样,问问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邻居等等,你一定能从这些母亲身边的人那儿了解到更多的有关母亲关心爱护你的故事。”
学生听了,都平静了下来。
我仍然静静地说着:“有人说写完了,没东西写了。这话说得不好,我觉得只要母亲活着,母爱就永远写不完。《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同学们应该熟悉,但可能不太喜欢。可是我每次听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酸楚的感觉。每次回家看到衰老的父母欣喜的眼神,我总有一种想哭的感觉。那欣喜的眼里满是爱呀!”
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的声音,有学生低下了头。
我依旧静静地说着:“有同学要求换个题目,这很简单,可是考试的时候能换个题目吗?一加一等于二,同学都会,那么我们就天天学习一加一等于二,行吗?学习本来就是要向困难挑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我们初一时学过的一篇课文,它告诉我们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同学们回去问问母亲身边的人,只要自己能静心地回忆母亲曾经做过的事,只要能从现在开始对母亲的一言一行多点关注,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自己的母亲写得美丽动人,写得与众不同。”
没有一个人再说一句话,我离开了教室。
后来就有了以下真实的故事:
故事一:(王凡)
上幼儿园时,身体一向硬朗的奶奶突然去世了,于是我上学接送就成了问题。父亲想让母亲辞掉在梅山的工作,在离家近点的厂上班,以便接送我,可是母亲不同意,因为家里的收入主要靠妈妈。但妈妈决定买辆摩托车,这样,她每天就能赶在我放学前到家。于是,我开始自己去幼儿园了。
学校离家不远,一条小路走到尽头就到了,但对于6岁的我来说,仍是个不小的难题。没想到,当我傍晚从田埂上向家走时,我竟然看到母亲在路的那头向我微笑、招手,待我气喘吁吁地跑到她身边时,她竟然又变戏法似的递给我一个苹果作为奖励。这情景一直持续到我小学毕业。
今天写这篇文章时,我忽然又明白了一层深意:其实母亲何尝不担心我的安全,只是,她想让我知道穷人家的孩子应该早独立!
听爸爸说,我一岁半时,头上长了个大瘤。天天到陆郎医院看,也没见它消失。一次,在医院挂水时,听其他病人说,江宁有个姓蒋的,看毒瘤最拿手,他们村里就有个害毒的人,去了一趟就好了。妈妈一听,问在什么地方。那人说就在街边上。于是,我妈就立马抱着我,去了江宁。
因为那时通讯不发达,妈妈也没通知爸爸。可是,因为妈妈是云南人,所以对我们这里一点也不熟悉,并且同别人语言交流也不是很顺畅。在江宁下了车后,她竟然依靠见人就问的方法,最终找到了那个看毒的“蒋医生”。医生看后,问妈妈为什么不早来,毒瘤长得太大了,孩子这么小,如果再迟几天,他也不敢收了。
在我做手术时,妈妈一个人坐在外面,一动不动,冷汗直冒,她怕我以后脑子坏了,她怨自己怎么不早点来。
手术结束后,妈妈抱着我,哭了许久……
故事三:(徐景鹏)
最近,我发现我妈妈越来越小气,以前总是隔三差五的给我几个零花钱,可现在一个多月了也没给我一毛钱。
那天晚上放学回家,我看见一个大挖机正在推我家的厨房。我一头雾水,急匆匆地去问我妈这是干什么。我妈说:“这是为你以后。我和你爸思前想后,怕你将来没有好出路,恐怕还是蹲在陆郎,就给你盖一栋楼房……”
我顿时呆住了。我的以后他们都为我设计好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嗨,我真是不但不争气,还蠢得要命,竟然还怪妈妈不给零花钱!
故事四:(周远航)
我是江宁人,每天都要到陆郎中学来上学。每天去学校的唯一方法只能是到街心坐车。可是,我家住在新洲,从我家到街心还有
一直到现在,妈妈还是天天送,天天接。哎,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汪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