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寂静
发表日期:2011/5/16 21:15:24 作者:无
今天星期一,早读原本读语文,因中考在即,改读生物、地理。因为习惯并喜欢听学生读书,便留在教室没走。
在生物课代表的带领下,学生按照老师的布置读了大约15分钟的讲义,下面该是地理了。黑板上写着“地理读八年级上册”,学生换了书本后,竟然不读。
我奇怪地问:“怎么不读?”
学生齐答:“地理课代表没来!”
我愕然!
突然,《普通劳动者》的一个情景跳入我的脑海:
……
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急。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被拖拉机牵引着,开进了装料台。
“那边的卸料同志在等着,得马上装料才行,但是这么大的雨……”将军思沉着,四下里望了望,只见有几个同志走出了避雨的地点,向装料台走了几步,但看看别人没动,又犹豫的退了回来。身旁的小李早已沉不住气了,大声嚷着:“分队长!分队长!……”
“分队长开会去了!”不知谁在回答。
将军看着这情形,心里一动。他知道,部队里常常有这样的时候:一件事情,大家都知道该这么干,恨不得马上就动手,但是就因为没有人出面,就不能动手;这时候,只要一个人说句话,就会立即行动起来的。于是他拉了小李一把:“小李子,咱们去干吧!”
“好,就是分队长没来……”
“咱们先干嘛!”将军一按小李的肩膀站起来。随手一拉小李,提高了声音喊到:“同志们,走哇!”
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
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二个,三个……跑进风雨里。
……
于是,我对学生说:“大家都看过战争题材的电影吧!”
学生道:“是的。”
“那假如一个连在战斗中连长阵亡了怎么办?”
“副连长顶上!”
“副连长阵亡了呢?”
“排长顶上!”
“排长阵亡了呢?”
“班长!”
“那现在我们的地理课代表‘阵亡’了呢?”
学生一愣,然后哄堂大笑。
班长不好意地走上了讲台。
我说:“这就对了,我们是一个集体,怎么能因为地理课代表没来,我们就读不了地理呢?同学们应当记住,集体的事,只要有一个人在,就应当勇于担当。今天真是巧了,同学们看到老师今天在黑板上写的名言了吗,大家一道来读一遍。”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下面请班长带大家读地理。有请班长。”
按语: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应该是常见的事。如果说斗歹徒是有危险的事,学生不敢做,也不该做,那么这种“领读”却是没有危险的事,可是,学生依旧不好意思去做,于是出现了“课堂上的寂静”。
如何打破“课堂上的寂静”这种现象呢?必须从我们教师自身做起,一要言传,鼓励学生勇于担当,表扬勇于担当的行为;二要身教,比如,看见校园里的纸屑弓腰捡起。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往往胜似老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
我,便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校园里,只要看见杂物就捡起来,无论身旁是否有学生、老师。虽然,开始时有点别扭,但如今已习惯成自然。
有时我在想,我们班级的学生听我的话,不是我们班级的学生也听我的话,是否和这捡垃圾的行为有关系呢?
汪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