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发表日期:2011/6/5 21:13:54 作者:无
按语:这原本是为明天——
——陆郎中学国旗下讲话稿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观书有感》出自明代大学问家朱熹之手。诗的意思是: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来回游荡。它为何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它的源头不断有活水流进来。读书就是这样,只要你不断地开卷,你就会不断地进步。下面谈一谈我读书的感受。
因为读书,八(5)的学生喜欢我上我的课。
因为我能给他们带来比书本更丰富的东西。你知道观世音为何叫观音吗,你知道奔月的那个嫦娥原名叫什么吗,你知道汤圆的来历吗?因为唐太宗叫李世民,所以观世音菩萨就改叫观音菩萨,因为汉文帝叫刘恒,所以嫦娥的便成了姮娥的别名,因为袁世凯忌讳“元宵”意同“袁世凯消亡”,所以“汤圆”便替代了“元宵”。一句话,都是 “避讳”惹的祸。
因为读书,我弄清了许多一知半解的知识。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是一生有两千多项发明的爱迪生说的。但是,我们的书本却省略了后半句:但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三个一道上学的邻居,我是最笨的,可是我是最用功的,然而,我的成绩一直不如他们,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此时恍然大悟,原来是少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
当我们劝说别人做事前要多思考的的时候,我们会说“三思而后行”啊。因为这句话出自《论语》,所以很多人都以为“三思而后行”是孔子的主张,而事实恰恰相反,孔子是反对三思而后行的。《论语》原文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见《论语·公冶长第五》。)这段话的意思是:季文子要三次考虑以后,才去做某一件事。孔子听到这事,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孔子的意思是,办事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不值得称道。
因为读书,我品味到了古人的快乐。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雨果说:“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有句俗语很形象,借用来表达我对读书的看法:一日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
那么怎么读书呢?
1、读书应该大声地读,要读得字正腔圆。
我们南方人总说北方人是侉子。大家知道这侉子是什么意思吗?侉就是口音与本地语音不合的意思。侉子就是指口音跟本地语音不同的人。它同我们汉族称北方少数名族为“胡人”一样带有蔑视的意思。实际上呢,我觉得北方人说话真的很好:一是听得清清楚楚,二是字正腔圆。而南方人很懒,越是往南走越是如此,发言永远不到位,好像家里房子着火一样。比如,你请吃!——你先吃。往南走!——往哪走!你去不去。难听之极。
2、读书应该坚持每日晨读。
读书有成就关键在于坚持。如果同学们每日读20分钟,每分钟100字,那么每日就是两千字,一年就将近80万字,多厚呢?相当于我们初中三年的6本语文书。我坚持了6年,每天读一个小时,算一下应该在1400万字,相当于140本初中语文书。
3、读书应该在大庭广众下读。
一是让别人监督,二是锻炼胆量,三是抗干扰。自从搬到桥西后,我每天都是在外面读。开始的时候,别人莫名其妙地笑,渐渐的,你不读书他反而不习惯了,问你怎么没读书。(开始时,为了增强自信心,建议大家学习王凡对镜演练方法。)
最后说说读什么书。
1、就读自己的课本。
2、读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论语》。
3、名著中除了标注的精读部分,默读就可以了,不必诵读。
同学们,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下面用明代文嘉的《今日歌》结束今天的话题: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谢谢大家!
汪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