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工作>>阅览文章

弘扬科学的人文精神(上)

发表日期:2008/1/11 9:25:15 作者:无

何祚庥

核心提示:本文讨论了“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间的辩证关系,甄别了真假人文精神,批评了“以大自然为本”、“人类要敬畏大自然”等错误观点。

  弘扬科学的人文精神,这是论坛主持人给我出的一个题目。实际上是说人文精神要和科学精神相结合。我个人认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典范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现在,举国上下,纷纷讨论、研究如何理解和贯彻实行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我是物理学家,喜欢用公式表达,那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其中在革命时期的科学发展=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路线;在建设时期的科学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毛主席曾在《矛盾论》里讨论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要的;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20043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亦即“科学发展观”。这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的重大战略思想”。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这里拟探讨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际上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所应掌握和遵循的思想路线,亦即我们将应按照何种思维模式与思维线索来思考、来研究并回答,我国“处于关键时期”的有关“改革发展”的各项问题。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现在举国上下,从领导到广大人民群众,都在讨论、研究和贯彻这一“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里略述一些对这一问题的若干认识。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毛泽东同志极为强调中国共产党人除了要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以外,还要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并且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说,还要“解放思想”。如果思想僵化,就不能符合不断变化中的客观实际。江泽民同志就更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前一时期,胡锦涛同志又概括为“求真务实”。

  上述四句话,虽然在表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是,在精神实质上,却完全一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和改造大自然,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活动中,必须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包括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来推进各项工作;反映到思想路线上,必须克服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要求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而极为重要的是,现在的党中央将上述思想路线进一步概括为科学发展观五个字——亦即主张一切工作均要依靠科学,尊重科学,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应用于“发展”问题。

  尤为重要的,是明确地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也列入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也就是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讲求科学发展的科学精神,统一应用于解决当前中国人民所最关注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问题。这是有关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问题的一个新的创造,其特点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引入于认识论。

  毛泽东在《实践论》的著作中,曾经提出过“两个飞跃”的著名论点。“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毛泽东曾指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所以是认识中的飞跃。

  为什么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也是一次新的飞跃呢?毛泽东回答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而如果只局限于“认识”论,局限于“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尚不足以充分理解,为什么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是“更重要”的飞跃;而如果看到实践活动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这一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还要解决一个主体的价值观和主体对客体改造的认识相协调的问题,那么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就是能动作用的另一次飞跃,而且是“更重要”的飞跃了。

  正如十七大所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所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科学发展的科学观。

  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又是科学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运动就是一切,而目的是没有的”,这是人们对伯恩斯坦的嘲笑。“康有为写了《大同书》”,却没有“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这是共产党人对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批评。目的必须和方法相结合,价值观必须和科学观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一贯的思想的延续:“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理念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发明,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念上有许多补充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大贡献,在于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找到一条真正通向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之路。把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结合起来,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所作的重大贡献。同样,十七大正式通过的科学发展观也将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和概括的重要贡献。

  科学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

  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兼大政治家管仲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三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刘备说,“……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唐代大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

  美国著名学者安·邦纳对西方的人文主义特征曾作过这样的论述:“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

  对于“以人为本”的科学解说,是《共产党宣言》里如下的两段话: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共产党宣言》还把人的发展概括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所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既着眼于“全人类”,着眼于“一切人”;也要关注到“每个人”,其中包括每一位受压迫、受剥削的无产阶级。但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

  请高度注意最终解放,而不是“优先解放”这四个字!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也是共产党人所应具备的伟大胸怀。

  我以为,“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有关共产主义社会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念。人类有两大基本问题:一是生存;二是发展。一个合理的理想的社会,不仅是满足生存的需求,而且还应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邓小平同志在判断得失成败的标准中曾提出“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小平同志说的最后一句话,指的是价值观,是目的;前两句话,说的是科学观,是方法,也就是价值观念和科学理念的统一。

  在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中国共产党人要成为“中国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的论述中,也体现出这种科学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回答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各种工作中,在许许多多利益格局中,所优先要关注或优先要代表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和历史上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达到目的的手段是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是否尊重和依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首先是承认与否并尊重和依靠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史社会的发展有不同阶段。历史发展阶段,不能跨越。不仅仅所有制的发展不能随意跨越,而且生产力的发展,并且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不能随意跨越。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都要实施“以人为本”,但实施的水平,是逐步提高的。

  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以人为本”,既包括经济生活,也包括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经济上要共同富裕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但只能最终达到。全面实现以人为本,也只能最终达到。

  实现以人为本,首先要的仍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这在当前是短缺的;所以仍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如果只看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可能忘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要实现以人为本;反过来,如果只强调以人为本,而忘记了还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的以人为本最后也是要落空的。

  如何处理以人为本和发展生产力有一个“度”的问题。十三大至十六大期间,我们所能实行的分配原则,是一次分配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二次分配要“着重公平”。但是我们要正确处理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关系。如果说一次分配更多地突出效率的话,那么二次分配就要更多地体现公平。

  一次分配之所以要效率优先,因为效率低了就会影响生产力发展。由于一次分配可能造成的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要通过二次分配来调节,其目的是要降低一次分配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巨大不平等。当前我们更应该在二次分配上下功夫,但是这并不能因此而改变了一次分配在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所确定的基本格局。

  到了十七大,由于这1520年来我国经济有飞速的发展,由于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有赖于进一步扩大内需,有赖于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所以,我们一方面仍“要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但是在一次分配的问题上,却出现了“微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试问我们将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回答说,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但是,十七大报告又强调指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我的理解是:其中包括投资于国债、基金、股市等财产性收入。

  其实,所谓“处理好”或处理不好的判据,是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地点的具体条件来掌握“度”的问题。所以十七大报告中在初次分配的问题上,只是笼统地提出“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但是,总的趋势是“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总之,唯物史观与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要统筹处理发展生产力与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关系,尤其要科学地掌握这一辩证关系中的“度”。

  小平同志曾深刻地研究过如何达到共同富裕的规律:这就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又说,“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

  先富促后富,这是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也是发展所必须遵循的科学规律;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这说的是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和所坚持的价值理念。这两句看上去甚不相同的表述,其实说的是同一个意思。这也体现出价值观念和科学观念的统一。

  “科学发展”中最为核心的是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发展”中最为核心的理念是弘扬科学精神,也就是对任何事物,包括自然、社会、人文等各领域,都要以科学精神为基本尺度来衡量一切观念、理论、学说、说法是否科学。

  1940年,毛泽东在讲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时,对“科学精神”的内涵作过如下概括:“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这是对科学精神的比较完整的概括。

  总结起来,可以将科学精神概括为如下四个特征。特征之一是毛泽东所一贯提倡的“主张实事求是”:

  认识要从“实事”而不是从“虚事”出发,所以,认识的前提,是虚实之辨,而不是以假乱真;“求是”是说从真实事物的变化发展中,找出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臆想出的规律。

  特征之二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所认识到的真理,是可重复的,可检验的,而不是由少数人所体验、所认可的主观真理,或者说客观真理只有一个。

  特征之三是邓小平在新时期所主张的“解放思想,破除一切迷信”。它提倡凡事要问一个“为什么”,问一个其理由何在,其根据何在;如果不解放思想,不破除迷信,就不是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而迷信却要求人们无条件地信奉、服从!

  特征之四是“主张理论与实践一致”。认为人们在求出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后,并不是认识的终结,还要回到实践中去,由实践来检验理论,由实践不断地提出新问题,不断前进,不断创新。用江泽民的话说,理论要“与时俱进”。

  这里应该鲜明地提出一个新的命题:科学精神和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是第一精神力量。我们已故的反邪教协会副理事长龚育之同志就曾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因此,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

  科学精神是真理的助产士。真理一旦被群众掌握,就转化为改天换地的巨大物质力量。

  如果我们问一下20世纪较之19世纪有哪些空前的成就?我以为,一是由于自然科学空前的发展,发掘出许多的新的生产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准;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反映大多数人利益,而不是只为少数人发财致富的社会主义运动,有了空前的发展——尽管这一运动目前遭遇了某些暂时的挫折,但是,新中国成立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在促成这些历史上空前进展方面,科学精神功不可没。

  现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七大上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最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但如果用伪科学、假科学或错误的科学,来取代了真科学的话,那么这一科学发展观,就会变成由伪科学、假科学或错误的科学所指导的发展观。

  所以,伪科学是科学的敌人。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揭露伪科学,反对伪科学。

 

汪方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