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09/11/11 8:33:07 作者:无
——陆中人在北京挂职手记之六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度大幅度提高。同学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的关注了他们。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去关爱、期望、珍惜这些孩子。孩子的成长方向取决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简单的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63中有这样一个名词叫“随班就读生”。一开始我很好奇,什么是“随班就读生”呢?通过了解我明白了,原来“随班就读生”就是肢残、智残的学生(区教委有备案,免书本费,另外有专款补助)。我私下了解,在63中初中部学生中有近10%的学生为“随班就读生”。由于学校一直在灌输“以学生为本”、“对每一名学生负责”的办学理念。因此在这里,“随班就读生”得到了更多的关爱和呵护,更多的期望和等待。他们在爱的阳光和雨露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一:初三(4)班赵同学有脑瘫后遗症,从小就突现出学习能力低,记忆力差等问题。说话含糊不清,身体不协调,无法独立完成作业。平时表现为在课堂上经常低着头或者发呆,不敢正面看老师,生怕老师叫到他。课间基本上是一人独处,当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在玩游戏时,他总是与同学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对所有人都怀有戒心。为了重塑他的自信心,老师首先从改善与他之间的关系入手,逐渐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平时,任课老师有意多朝他微笑,帮他解决一些困难,班主任还叮嘱班里几个调皮的学生不要欺负他。同学们见老师这么帮助他,与他的关系也有所改观。华同学还主动与他交朋友,陪他交谈,和他一起写作业,指导他每天放学时记作业。课余时间两个孩子一起玩,一起吃饭,一起学习。慢慢的,他感到大家都在关心着他,看老师和同学的眼神不再躲闪。一次他上学忘了带水瓶,上完体育课没法喝水,同学们都不愿意把水杯借给他。刚好班主任马杰老师了解到这个情况,立刻把他的水杯涮干净给他用。尽管他接过水杯时很不自然,但他肯接受帮助,就是向老师和同学敞开心扉的开始。同时班主任马杰老师积极和家长联系,家长也非常配合。他的妈妈也经常询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平常表现、家长要在哪些方面与老师配合等等。每天辅导孩子学习到10点左右,持之以恒,从不间断。赵同学的作业能认真完成、准时上交了。尽管成绩依然不够理想,但进步了许多,乐观开朗了许多。爱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养料。
案例二:王同学,平时寡言少语。因为视力不佳,看东西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给人一种没睡醒的感觉。课堂上虽然没有纪律问题,但是也不爱听讲,从不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数学孙老师通过侧面了解到,他的动手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喜欢动手做一些小模型。刚好有一节讲相似三角形的起始课,讲台上放了很多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纸片,希望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体会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区别,进而掌握相似的概念。孙老师要求学生帮他找一找,哪些是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很多学生都举手要求试一试,王同学虽然没有举手,但是抬起了头看着孙老师,眼神中带着闪烁和犹豫。孙老师知道他有兴趣,很想尝试,就是缺乏勇气,怕出错同学们笑话他。就鼓励他:“王同学,你来试一试,好不好?你肯定能找对。”王同学听到老师叫他,慢慢的站起身,低着头小声的咕哝一句,却没有过来。旁边的男生大声说:“老师,他说他不会,您叫我吧”。“王同学你肯定会,对么?来吧,老师相信你。”课堂里安静了下来,同学们都看着他。王同学抬起头刚好看到孙老师鼓励的目光和点头微笑的神情。他犹豫了一下终于走了上来。不出所料,这点事对于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的王同学来说实在太简单了。他迅速的找到所有可以配成对的三角形,又在老师的要求下,按照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好类。拿起来向大家展示。
“我就知道你行,下次我还叫你。”孙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没有说什么,微微的鞠了个躬,回到了座位上。他嘴角微微的笑容告诉在场所有人,他心里很高兴。这次之后,孙老师有意的多提问他。尽管他依然寡言少语,很少主动回答问题,不过课堂上不再一直低着头,偶尔会与老师有眼神的交流。他已经不再排斥学习,这就是重拾自信好的开始。这是期待的力量。
在63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有的老师都用爱心温暖着学生,用耐心呵护着学生特别是“随班就读”的学生。只要每个人对“随班就读生”更多的关爱和期待,他们也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绚烂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