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信念,坚守讲台
发表日期:2011/9/12 21:10:19 作者:无
| ||
“愿做吹笛人,将牧童引向山外” 【画面】这里曾经是六合北部山区的一所小学,校园很小,只有两幢简陋的砖瓦房教室,窗外种着庄稼和蔬菜。校门口有一条窄窄的石子路通往镇上。这里就是徐其军的母校和后来的工作单位——枣林小学。当年,这所学校只有5个民办教师,100多名学生。孩子们来自周围的乡村,教师也都是本地人,一边教书一边种地。跟城里的学校相比,这里少说也要落后10年。 【画外音】徐其军有好多次机会可以跳出山沟沟。1994年,他主动放弃去六合一中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报考了溧水师范学校;1997年从溧水师范学校毕业前夕,他被学校推荐到南京晓庄师范继续深造,却出人意料地放弃这一令人羡慕、能够留在南京城区的机会,主动提出回到六合;县教育局本打算将他分到县城学校,但他坚决要求回到南京最北部、条件最艰苦、规模最小的乡村学校——枣林小学。 徐其军说,他之所以选择回到家乡当老师,就是要为家乡的孩子做点事情,把他们送出去!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山道弯弯,崎岖狭窄,它从山里通向山外,连接山里山外两个世界。我啊,愿做那吹笛的人,将牧童引向山外……” “哪怕只是埋下一粒种子,也有生根发芽的时候” 【画面】这是一条通往学校的山路,徐其军刚来的时候还是砂石路,坑坑洼洼。晴天,他骑着叮当作响的破自行车一路颠簸,单程就要1个小时。雨天,道路泥泞,要走上近两个小时。尽管这样,每天他总是到校最早的教师之一。其实,又有谁知道,徐其军每天5点多钟就要起床,常常连早饭也顾不上吃。初登讲台的徐其军,对工作很是投入。白天他给学生上课,找学生谈心,晚上他就把学生的作业本捆在自行车上,带回去批阅。山村里,他家窗前的灯光常常要亮到深夜。 【画外音】在枣林小学的历史上,徐其军是第一个科班出身的老师。2000年,他担任了学校的教导主任。在学校,徐其军教五年级语文、英语,兼任班主任。他尝试着教学改革,一周专门抽出一节语文课上阅读,阅读《一千零一夜》、《古诗文70首》等书籍。经他辅导的学生,有多人次在县里组织的作文、演讲等竞赛中获奖。正如他所说:“哪怕只是埋下一粒种子,也有生根发芽的时候。” “我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 【画面】2003年暑假,在家治病的徐其军,迎来了一批批上门看望的学生。孩子们一遍遍地问他:“徐老师,你还会给我们上课吗?你的病快好了吧?”有的孩子还不忘安慰他、给他打气:“徐老师你好好治病,我们等你回来!” 【画外音】之后,徐其军重返讲台。三尺讲台,对病中的徐其军是一个精神支柱。很少有人知道,为此他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极大努力。每天早晨都会呕吐,就连看似简单的起床,都得花上10多分钟。从家里到学校,步履蹒跚的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放学回家后,早已累得腰酸背痛上不了床。有时候,在翻江倒海的呕吐后,他还是带着笑容走进课堂。他不想让学生知道他的痛苦。他只想把自己最阳光的一面,展示给学生。 “生命已经不多,只有站在讲台,我才能体会到被学生需要,我活着才有意义……”多少个夜晚,他一遍遍地对自己说,“我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我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枣林小学的孩子们,在我所剩不多的日子里,我深爱着你们!” “如果我是风帆,学生就是大海,只有在海洋里才能实现我的人生理想” 【画面】2008年冬天,大雪封山,交通受阻,学生们的安全出行面临着极大困难。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徐其军不顾病情,和同事一道,一次又一次地踏着大雪,分头护送山里的孩子上学、回家。在路上,气喘吁吁的他还不忘带领学生大声唱歌,给大家鼓劲。就这样,他整整送了一个月,到最后,就连当地开车的师傅也看不下去了,就对他说:“徐老师,你身体不好,就不要再送了,我们开车帮你送!” 【画外音】如今,枣林小学早已撤并,而徐其军也被安排到竹镇镇中日友好希望小学任教。徐其军给学生爱,也从学生那里收获信任、尊重和快乐。他的学生章连明说,每个学期徐老师都会为学生购买教辅资料、各种文学名著等。学生需要什么资料,只要打个电话给他,他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达。“我希望徐老师的身体快点好起来,我们不能没有徐老师。” “如果我是一片风帆,学生就是浩瀚的大海,我只有在学生的海洋里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如果我是一张铁犁,学生就是广阔的沃土,我只有在学生这片沃土上才能收获人生的希望……”也许正是这样的信念,才让徐其军用生命谱写出一曲感人肺腑的教师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