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垄断应为《教育规划纲要》题中之义
发表日期:2009/1/6 19:10:49 作者:无
制约行政权力的滥用,激发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在公平竞争中提高效率,应是中国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核心
【《财经网》专稿/记者 刘京京】1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科技领导小组会上进行了题为《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的讲话,强调了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的重要性,并提出:中国应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
这一讲话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本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自2008年8月通过“制定工作方案”,并已组织了上百人的专家咨询队伍。它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被认为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不过,对于中国教育体制而言,最核心的症结却仍然是教育垄断问题。如果在接下来的教育改革中仍然不能正视教育垄断带来的种种弊端,不能厘清政府、学校、市场这几者之间的权责边界,不公平以及低效率恐怕将有长期固化在“中国特色”的教育之中的危险。
垄断格局待破除
虽然中国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近几年来一直在增长,但是教育资源短缺、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城市,父母为了能让孩子接受质量较高的基础教育,不惜缴纳上万元的择校费,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的意义在城市骤减;在农村,教师数量短缺则导致“代教”现象严重。
高等教育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从1990年到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学生数增加了7.4倍,但同期学校的数量只增加了70%,专任教师的数量只增加了1.7倍。在中国“政府办学校”的大框架下,教育资源必然受到财政预算的约束,从而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增长。
由此,不只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均需要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政府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制度环境,让社会资本愿意并且能够进入到教育领域中来。
但现实的情况并不让人乐观,为了实现教育的“公益性”,中国教育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公立学校占垄断地位的格局。教育部门的歧视性准入政策导致民办学校和公立学校在财政资助、教师职称评定、助学贷款、招生就业等方面待遇存在巨大差距,相关法规对民办学校产权界定的模糊等,都使得社会资本在进入教育领域时疑虑重重,更使得民办学校在与公立学校竞争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即使是在公立学校之间,也会因为其与政府部门关系的远近而产生资源分配上的差异,并被划分为三六九等。这一切,又进一步加剧了优质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因此,决策者应该在《规划纲要》中对“如何打破教育垄断”进行部属,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
治理结构应“管办分离”
温家宝在讲话中提到,要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这也正切中了教育改革的一大难题。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全方位干预,使得学校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这一点在高等教育中尤为明显。经费的划拨、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安排、教师的编制、教材的选定、学生的选拔,都要接受政府管制或审批。近年来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教学评估,更带来了一片讨伐之声。难怪有专家说,前几年所谓的“教育产业化”,其实质是行政垄断下的“伪市场化”。
因此,温家宝指出,教育方针等,属于国家行为,应该由国家负责;具体到每个学校如何办好,还是应该由学校负责、校长负责。
如果用一些教育专家的理论来诠释,就是实现学校的管办分离,建立学校的公共治理结构,由学校自己行使治理权;行政权力则退出校园之外,负责必需的监督,并保障好义务教育的实施。
可以预料的是,这一转变,势将伴随着既得利益团体的反抗,因此更应该在《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人事制度改革不应迟疑
在中国的传统理念中,教师和医生一样,既然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就不应计较个人得失。因此,中国的教师待遇,也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在社科院的《2009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发布了一份2007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在月薪最低的十个大学专业中,小学教育专业以1588元名列第二;在月薪最低的十个社会职业中,初中教师1654元,初中特殊教育教师1676元,幼儿园教师1678元,中专职业教育教师1741元,分别名列第三、第五、第六、第十。与之相比,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是2483元,月薪最高的职业——个人理财顾问——是3834元。
温家宝在讲话中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来当老师”,但显然,现有的薪酬水平根本不足以起到预期的激励作用。2008年10月,重庆市上千名教师甚至因工资过低而发起了罢工。从2009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绩效工资,但其实效如何,仍有待观察。有专家认为,如果不能破除行政权力对教师薪酬的管制,让教师的价值获得真实体现,教师的积极性也难以被充分调动。
政府公权力对教育的适当介入,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但如果过度介入,反而会导致不公平与低效率。破除教育垄断,制约行政权力的滥用,激发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在公平竞争中提高效率,应是《规划纲要》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