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苦海微澜>>阅览文章

对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再认识

发表日期:2007/12/13 18:10:17 作者:无

现状与原因

中学语法教学的现状是,已经淡化到教师不教,学生不学的地步。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有两点。

第一、教师对《课标》的误解。

《课标》对语法教学无具体要求,只是在附录三给了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于是很多教师便将其作为不教语法的一个理由了。

可是,好多人忽略了《课标》中有关《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解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着重”“主要途径”“不宜刻意追求”只是强调了“实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则点明了语文实践的目的——掌握规律,而语法不就是规律吗?

可见,《课标》并没有否定语法教学,只是提出不要过于强调单纯传授语法知识的做法,不要脱离语境讲授和记忆语法规则。教师不要脱离语境去讲授语法,学生不要脱离语境去学习语法,这也应该是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吧。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理解《课标》:不要为教语法而教语法,语法的学习不能脱离语言的实践,要通过实践,发展听说读写的全面技巧。

第二、教师对考试要求的误解。

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每册的《说明》中,都明确注明各册教材“汉语知识短文安排在最后”,“学生结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实践随意阅读,不考试”。《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在《教学评估》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

于是,这些都成了教师不教语法的依据。殊不知,这些提法在现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和《课标》中都已经消失。

再者,“不考试”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不考试”是一种“淡化语法”教学的策略,是针对过去语文教学中纠缠于繁复的语法概念而忽视语言的生动运用而提出来的。在考试中不考的是语法概念的辨析、静态的语法分析,考的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真实运用。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以考查能力为主的命题指导思想,单纯考查知识的试题越来越少(占很少的比例)。例如中考试卷中“仿写句子”,就是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真实表达。因此,“不考试”的提出,目的是将语文教学从机械繁复地肢解语言的训练中解放出来,引导教师关注生活、关注运用。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语法的实际运用中考是必考的,它蕴涵在各种题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教语法是为了学生现在学习的需要。

作为现代人,特别是知识结构正在形成阶段的中学生,要把自己的思想、成果等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出来,也必须学习语法。所以,教语法也是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既然语法的学习是学生现在学习的需要,也是终身发展的需要,那么我们教师就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原则,从实际出发,认认真真的去教。

语法教学的内容

语法教学教什么?很简单,根据学生现阶段学习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确定语法教学内容。《课标》附录三就是初中阶段的语法要点,但是它很简约,只是一个框架,需要我们去丰富。

语法教学的规律

我们以前的语法教学的顺序是:理性—感性。这是不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

语法学习应当遵守这样规律:感性—理性—感性。

先在感性材料中学习,获得感性知识,然后从感性知识中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然后用理性知识指导学习新知识,指导理解感性材料,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

如果只是学习感性知识,不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那么学习效果就不会很好,不能用理性知识解决类似问题。如:学生在掌握了“4+66+4”这样的感性知识后,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掌握“a+b=b+a”这样的理性知识,这样才有利于他们用这样的理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这里,学生显然不是先学“a+b=b+a”才去学“4+66+4”的,然而,我们能否认学生掌握“a+b=b+a”这样的理性知识对他们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吗?显然不能! 语法的学习不也是如此吗!

 

 

语法教学的方法

化枯燥为生动。

下面谈谈我在语法教学中的一些作法。

首先,用历史上、生活中生动有趣的典型语言现象去吸引学生,让他有兴趣去探讨“理论”。

比如:讲授“夸张”修辞手法,我先讲故事:苏东坡、苏小妹兄妹二人都满腹才学,善作词赋,敏慧多辩。虽才华出众,但二人长相不佳。苏小妹的额头大而凸出,苏东坡就笑她:才出闺房刚半步,额头已到画堂前。而苏东坡面孔很长,苏小妹则讥讽他: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嘴边。

“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嘴边。”足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更足以让学生深刻的领会什么是“夸张”中的“夸大”。

再比如: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学生考试没考好,当他向父母要钱的时候,父母常会说:“什么钱?半分钱都没有!”

世上有“半分钱”吗?没有。说错了吗?不是。这是“夸张”中的“缩小”,是一种修辞方法。

其次,要帮助学生归纳,便于学生记忆。

我在教学中就曾做了以下的归纳,服务学生。

1、词性:

名动形,数量代,外加副助连叹介。

前者实,后者虚,莫把张冠给李戴。

2、修辞:

女人反对夸张,比比问问暴光。

拟人、反复、对偶、夸张、比喻、排比、反问、设问

3、说明方法:

举例列数作比较,分类摹状画图表,

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要记好。

4、句子成分: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干分清楚,

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后面主或宾。

 

5、复句:

一并二转三递进,因果假设加条件,请选择。

最后一点,一定要注意“学而时习之”,动态巩固。

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要时常通过有意提起来引起学生的回忆,以求在动态学习中进行巩固。

比如,在《孔已己》一文中有这么一句:“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是复习“夸张”中的“缩小”的一个多好的例子啊!

总之,不能夸大语法知识的作用,也不能漠视语法知识的作用。语法教学要教会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将其内化为一种能力,这才是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千万不可再回到“为教而教”的老路,更不能矫枉过正走“不教语法”的极端。

 

 

陆郎中学   汪方海

二〇〇七年五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