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怎样与学生产生“共鸣”
发表日期:2007/12/13 18:12:50 作者:无
共鸣原指物体因共振而发出声音,此处为由别人的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
教学中,教师授课好比给学生一个“外力”,只有当教师传授知识的这种“外力”与学生接受如识的思维活动达到“共鸣”时,才能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那么,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共鸣”呢?
一、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思维与兴趣的“共鸣”
每堂课的开场白非常重要,如果一开场就说在学生的心坎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后边的课就好讲了。
那么怎样才能牵住学生的心呢?
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特点,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设置悬念是个好方法,先引起学生的注意,再在讲课中给出答案。
比如,在教授课文《杨修之死》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述杨修的聪明才干如何出众,待学生从心中认可并接纳杨修时抛出悬念——如此有才干之人是谁杀了他呢?为何杀他呢?综观全文,你觉得他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呢?通过这样设问,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从书本或教师讲授中寻找答案。这样就把教师讲问题和学生思考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教与学的“共鸣”。
二、用信息反馈引起整个教学过程的“共鸣”
我自己做学生时,一堂课上,如果学有所得,便感到十分的快乐。学生快乐,老师自然快乐,这应是最好的共鸣。
如果学生在学习后,立刻就能够学以致用,那该又是多大的快乐啊!
我在教授《苏州园林》时便是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来使学生产生共鸣的。
授课前,我说,我们先一道来学习课文,然
听了我的话,学生们听课、看书都非常认真。既然如此,后面我所提供的几幅苏州园林的图片能够引起怎样的轰动,你自然可以想象了。
三、用类比引起交互思维的“共鸣”
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如果用好了,这绝对是一笔有利课堂教学的巨大财富。
比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并没有直接接触课文,而是讲述我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我和小伙伴生吃从河里刚捉住的小虾;用蜘蛛网捉知了,然后在火上烤着吃;到生产队的地里偷蚕豆,然后用线串了、煮熟,挂在脖子上慢慢的享用……
学生有的听后,立刻就叫了起来,他也做过。我就请他起来讲他自己童年还发生过那些有趣的事,并一一记录在黑板上。等学生说的差不多的时候,便提出自己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再去看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鲁迅的童年有哪些趣事。待学生一一寻出,并列于黑板后,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一致认为,自己的童年较作者的童年有趣的多。在他们热情高涨之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回家后写篇作文《童年趣事》。
课文分析与写作训练相得益彰,一举两得。
第二堂课前,我先请学生从篮球场开始说起,学校里有哪些好玩的地方,然后再阅读鲁迅的读书生活,通过比较,学生无须引导,都自然的感觉到如今学习条件的优越,不好好学习真的谁也对不起。
课文学习与思想教育水乳交融,又是一举两得。
四、用化抽象为具体方式引起学生的“共鸣”。
有的老师说,《唐雎不辱使命》好教点,但《隆中对》就不太好入手了。老师们之所以有这种困惑,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课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和地名较多,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次,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好像很抽象。
实际不然,下面就说说我的教法,以供参考。
首先我将课文中涉及到的人物一一列出,给学生讲清他们的关系,然后将文中的地名也一一列出,并加以简单的介绍,其中重点介绍荆州和益州。
其次,从历史书中将三国鼎立前的形势图展示给学生。
你能想象出我将这张有人名有地名的地图给了学生后的效果吗?
稍加对号入座,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此外,还有用情感引起感情与认识的“共鸣”等方法,此处不再一一详举。总之,教师只要能根据课型,找准了课文的切入口,那么让学生常与你产生共鸣,应当不是可望而不可求的。
陆郎中学 汪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