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释疑
发表日期:2007/12/13 18:13:49 作者:无
最近,和一些语文同仁在一起闲聊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听到了他们的一些困惑和怀疑,现整理如下,并逐一加以释疑,希望能给有类似情况的同仁一些帮助,然后,积极投入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更好的服务学生。
问题一:以花样展示取代了学生对语言的关注。
什么是花样的展示?我想,无非是一些精美漂亮的图片,形象俏皮的动漫。难道,这些不能展示吗?我认为,能!不信,请看我的一个多媒体课件案例。
《山中访友》一课,内容主要是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进行表述的,可以说已经非常具体、形象,但对于刚进入初一的学生来说,由于见识贫乏,抽象思维转为形象思维的能力还是有限的,让他通过文字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难度还是很大的。如果在这之前通过十几幅精美的大自然美景图,配上音乐让学生来欣赏一下,那效果就不一样了。
去年我在南京市开此课时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效果非常好,学生欣赏了图片后,很自然的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很自然的就领悟到了本文的写作目的——赞美大自然,号召我们大家要保护大自然。并且在后面引导学生体悟课文语言的形象、具体这一特点时,学生的思维非常的活跃,感悟极其到位。
可见,花样的展示应用好了,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处于主动地位,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
问题二:以娱乐性取代了文学性
什么叫娱乐?娱乐,就是使人快乐。
娱乐性语文课,它应当是一种轻松、热闹、有深度、有内涵的综合性语文课。相对于纯粹的娱乐性多媒体而言,更具知识性;相对于纯粹的知识性语文课而言,更具愉悦性。知识性是它的第一要素,快乐是它的形式,快乐的过程中所散发出来的信息量使这类“娱乐性语文课”更有内涵,从而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和喜爱。
强调多媒体语文课的娱乐性不是没有原因。在当今高节奏高效率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遭受着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压力,渴求得到缓解。所以,一种既能放松心情,又能获取新鲜信息的语文课正满足了学生的双项需要。
至于说多媒体的娱乐性取代了语文的文学性,那就更是无从说起了。
语文的文学性的散失主要原因是教材选编上的严重失误。
重语文训练而轻语文教育,片面地强调“语文是工具”,导致课文的选用和知识短文的安排全部服从于“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
现在,基础教育的教材改革已经纠正了这种倾向,要通过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人文素质、审美能力和文学的底蕴等等。
教材改革要求学生能自主地学习,自己去感悟。一篇课文,你可能学到了甲,他可能感受到乙,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就像看《红楼梦》黛玉进贾府一节,你可以喜欢林黛玉,他也可以喜欢王熙凤,只要每个人言之成理,都应该算对。
总之,语文教材在重视训练的同时,必须强调语文教育,重视文学审美教育功能。教材的选编如果突破了单纯为语文训练服务的老框子,增选了古今中外各种流派的名家著作,就能开拓学生眼界,就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作用。而把语文文学性的削弱归咎于多媒体,实在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相反,如果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播放一些人文性很强的电影,可能还是对语文课的文学性不足的补充呢!
为了让学生将观后感写得情真意切,我曾给学生播放过《妈妈再爱我一次》和《暖春》 ,学生都哭成了泪人。过后,没有一篇文章写得虚情假意。您说,多媒体削弱了语文课的文学性吗!
问题三:以视听欣赏取代了文字品读
我听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诗歌朗诵比赛,也欣赏过几场专场朗诵会,听着那抑扬顿挫、情感饱满的用心朗诵的文章,你说,那语言还用去品味吗?谁都能通过那精美的朗诵,感悟语言的魅力作者的情感啊!
还是《山中访友》,我选了一个配乐朗诵,我要求学生将眼睛闭上,用心去听那配有各种声响的朗诵,通过优美的有声语言体悟作者当时的美好心情。学生听得如痴如醉,那快乐的表情让我看了无比的欣悦。
我就是通过视听欣赏来促进学生对文字的品读——教他们如何去品读。只有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再结合全句、全段,甚至是全文,才能真正体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由此可见,用适当的视听欣赏来取代单一的文字品读,未尝不可。
问题四:以直观形象取代想象
这个问题提的比较含糊,实际上,直观形象与想象并不矛盾。
首先,在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难以表达,甚至无法表达的问题。它们有的是真实实验中有危险的现象,有的是要很长或极短时间才能看到的现象,有的是需要反复观察的动态现象,有的是其它手段难以表现的微观现象。而通过多媒体则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无法亲身感知的现实生活中很难出现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真实、形象地模拟出来,弥补了常规教学的不足,容易收到生动有趣的效果。
比如,苏州园林的各种特点,你怎不能让学生仅借助书本的简单介绍凭空去想象吧,你说如果你是学生,你愿意吗!
再比如,《生物入侵者》一课介绍了好几种目前已经基本消失的入侵生物,你能让他们去凭空想象吗?
其次,直观形象的东西用好了,更能激励学生去想象啊!
比如,我在教《香菱学诗》一课时,在课文拓展上,我做了一个图文并茂的短片《了解京陵十二钗的命运》,那美丽的图片勾起了学生多少美丽的想象啊!我不敢说每个学生都去看《红楼梦》,但绝对有学生因此而去验证自己的想象。
由此可见,在化解想象的抽象性,在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并积极的去实践上,多媒体直观性的作用真的不小啊。
问题五:图文并茂,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说到这个问题,根源还是在于教师自己。其实,这也是多媒体整合初期教师都易犯的问题。
你干吗非要把图和文放在一起呢?图是图,文是文不就行了吗!图有图的作用,文有文的用途,不混淆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为同一个目标服务。
顺便说一下问题展示问题。
一张幻灯片最好只展示一个问题,不要在一张幻灯片上写上两个,甚至更多的问题,这样就不只是分散学生注意力问题了,还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不利于后面的教学。
问题六:弱化了语文课的特征
语文课到底有什么特征呢?这不好说,因为上课的人不同,那么语文课的特征自然就不同。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语文课的特征”应当是风格的问题。
我想,说话者真正想说的应当是“弱化了语文学科的特征”。
那么语文学科的特征又是什么呢?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学习课文时,我们不仅学习了语言文字,而且也得到了思想上的引导、情感上的陶冶以及人生的启迪,增加了对社会和自身的认识
由上面的分析可见,多媒体辅助作用应该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不存在矛盾之处。相反,在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又添加了“看”,应该是丰富了语文学科的教学达到教学目的的途径。自古以来,语文教学都是传授间接经验,多媒体的出现实际上是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所以,多媒体并没有弱化语文学科的特征,相反,反而是丰富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手段,更有利于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
问题七:压缩了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这一观点,我也不敢苟同。
首先,你为什么要压缩学生的时间呢?
你应该压缩你自己的时间啊!比如,板书时间,自己的演说时间。
应该说,应用了多媒体后,增加了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才对呀!
其次,压缩空间又从何说起呢?
积极意义的“学习空间”是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一种“机会”,一种外部环境。它以学生学习状态的开放度为标志,以课堂中宽松、友好、真挚的氛围和师生间打开心灵,彼此信任的交流、探索、求知为表现特征。其逆向状态表示为思维的束缚和气氛的压抑。
所以,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改“铺垫”方式让学生有思索的空间,改照本宣科方式让学生有探求的空间,就不存在压缩学生自由学习空间之说。
退一步说,这是教师是否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的教学理念问题,和多媒体教学这一方式没有直接和必然的关系。
实际上,对媒体还可以拓展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类、自然和环境”,“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要求不断地更新内容,使教材做到与时俱进。教学内容生活化、社会化,要求增强资源意识,广博语文资源。强调健康的书报杂志、影视等都可以当作语文学习的载体。如此要求,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注重了学习载体的多元化,从根本上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真正做到了学校语文、生活语文、社会语文的有机统一。
在这一点上,我在教学课件《香菱学诗》拓展部分做了有益的尝试。
据说,我们陆郎花塘就是曹雪芹小说《红楼梦》大观园的原型,于是,我在结尾处链接了两个介绍红楼梦创作原型地网站,学生看后,兴趣盎然,惊讶不已。我不敢说所有的学生都会去寻访,但我敢说肯定会有学生上网去查询,甚至去调研。
您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在拓展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上多媒体不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了吗?
问题八:教学程序被固定,课堂上师生都难以有发挥的空间,使语文课失去了张力和灵性
说到这个问题,我只能说,这是教师您自己为难自己啊!
您为什么要用多媒体来固定教学程序呢?您应该学会开放。
最简单的一点,您设计了问题,为什么非要给出固定答案呢?是怕忘记了呢,还是要学生记下你的答案呢?
再一点,您把握了方向就可以了,具体问题的产生、解决应该交给学生。你越俎代庖,帮学生设计好一切,你自然不讨好了。
再说,如果您真有这个习惯,即使你不用多媒体,教学程序也会被您用其它方式固定,课堂上师生一样难以有发挥的空间,语文课一样没有张力和灵性。
总之,要想教学程序不被固定,课堂上师生都有发挥的空间,使语文课有张力,有灵性,首先您自己不能被自己固定,您说,是吗?
说了这么多,我们将这些情况稍加整理,并加以思考,就不难发现,实际上,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有一个:没能正确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是辅助作用,而非取代式的主导作用。您应该明确,我们语
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