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苦海微澜>>阅览文章

陆郎中学语文教研组上的发言

发表日期:2008/2/21 8:54:01 作者:无

各位同仁:

下午好!

2007——2008学年度,在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语文教研组做了不少事:积极举行校内教学研讨,同时承办了江宁片语文公开课、市民盟交流课、市语文骨干教师研讨课,使所有教师经历了一次新课程理念的风暴洗礼,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比如,今天早晨听了陶华胜老师《我爱这土地》这节课,我发觉,陶老师的课堂讨论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是形式,或者说是在学生单打独斗不行的情况下,被逼而用之,今天的讨论,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有预谋的,从学生角度来说是经过充分酝酿的,就如物资交流会的商贩,是带着自己的东西来的,因此,今天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

另外,在期末的全区统考中,语文学科三个年级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均分

合格率

优分率

低分率

初一

73.98-12

93.19-12

30.1116

2.51

初二

78.27-6

94.19-7

57.74-8

2.26

初三

93.82-3

97.33-2

51.49-3

0.3

在教师公开课、论文获奖与发表方面,在学生作文竞赛获奖方面,我们也取得了值得自豪的成绩。

可以说,我们的成绩有目共睹,因此大会、小会,我们语文组屡受表扬。但是,成绩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在享受获得成绩的快乐之后,要想获得新的或是更多的快乐,我们就应当静下心来想想,如何坚持扬长,如何寻找差距,如何弥补差距,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比如,今天早晨我听了潘家宝老师的一节政治课,他上课之初是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的主要内容,然后引领学生学习本册书的目录,整体把握编者意图,全面而大致的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我觉得很好。寒假期间,我一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今天早晨,我在上课时也已经体现了这一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用把握全局的眼光来看教材,用细腻的手法来学习教材。通过理论学习,我认为,这是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当然,任何方法都要到具体环境中去实践才有意义,我希望,全体同仁能和我一道身体力行,想到了、学到了就去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进步,让一切好的理论,好的方法都能服务于我,促进教学。

本学期,语文教研组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各组都要认真搞好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具体负责)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

1、在共同目标下,倡导备课的个性化。

从教学目标、导入新课、教学重难点到作业,都主张根据各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备课,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每篇课文的具体学时进行灵活掌握,不必拘泥每课规定的教学课时数。

2、在个性展示中,必须有共性。

必须落实基础知识、语言表达、写作和探究性学习四个方面的内容,强调在此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

3、提倡资源共享,要求相互交流。

备课过程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每个教师先分工写出教学预案,再相互交流;备课者讲解自己设计预案的意图,其他教师当场置疑,共同探究,吸收优点,弥补不足;最后每位教师再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教案。(提倡电子稿)

4、课后反思、交流不可少。

每课都要反思,尤其是有体会的教学要重点反思。备课组长力争在下一次备课组会议上,让每位教师交流上课的效果。尤其是处理的比较得意的地方,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处理不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5、营造和谐的备课氛围。

学会正确对待同事的批评与建议,以批评促课改、求提高;追求和谐,形成合力。我们是一个整体,要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

二、各年级的重点

1、初三的重点是: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陶华胜老师上学期搞的作文教学研究,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开头。我希望,初三的三位老师能够静下心来,群策群力,将初三下学期作文教学计划性、系统性。我知道,让每个学生都有大的提高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不尽早去做,或者不是有系统的、集中大家的力量去做,我认为,要想中考成绩有提高则是更不现实。

当然,我知道,这项工作是繁琐的,工作量是巨大的,短期内想取得较大的效果也是不现实的,可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学校,为了学生既其家长有更多和更大的快乐,我衷心的希望和要求你们能勇挑重担,尽心尽力的把这项工作做好。

同时,注意基础知识复习的计划性,这点,我们学校的各位语文教师做的都比较好,就不多说了。

2、初二年级的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初二上学期的学生和下学期的学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渴望展示自我。因此,初二的语文课堂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上让学生能想、能看、能谈、能干,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并时时享受到成功带来的满足与喜悦。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课堂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以至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实现,怎么办?

我认为,如果这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未达成的认知目标可以在后续的课中继续达成,就不必死扣在这一节课内,并且教学目标本身也不是预设了就不能变更,应该随着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状况而及时调整。

3、初一年级重点:打基础,促自学。

本届初一学生的基础很差,拼音、字词很多不会写。试想一个拼音、字词都不会写的人,他的作文又能有多好呢?他的语文又能有多好呢?他的其余学科又能有多好呢?所以,初一语文教学必须以徐明老师为榜样,决不放弃一个,踏踏实实,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为学生初二初三阶段的学习服务,只有打好基础才有可能消除差生,获取更大、更多的快乐。

现在的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是不刻苦。主要原因是别人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因此,我们初一语文教师应当研究教材,创新教材;研究学生,融入学生,做好教材与学生间的桥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

初一的学生多数天真烂漫,即使有问题,也是小问题,可塑性强,只要我们继续一如既往的努力着,我认为,打基础,促自学的目标是一定可以实现的。

回首峥嵘的过去,我们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面对艰难的现实,我们仍需脚踏实地,继往开来;展望火红的7月,我们没有理由不信心百倍!

三、教研形式与安排

1、              开课安排(具体课型由备课组长与组员确定)

周次

开课人

 

周次

开课人

第三周

徐明

 

第十一周

汪方海

第四周

陈维强

 

第十三

陶华胜

第五周

潘孝发

 

第十五周

周莉

第六周

吴良胜

 

第十七周

郭起文

第七周

余海华

 

第十八周

杨之宝

第八周

江中华

 

 

 

2、好课共赏

周次

课文

 

周次

课文

第二周

初一

 

第十二周

初二

第九周

初三

 

第十四周

名师

机动:

1、              兄弟学校交流一次。

2、              市、区语文交流一次。

 

语文公开课协助员:杨之宝   陈维强  汪方海

                                                                汪 方 海

二〇〇八年二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