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郎中学语文教研组上的发言
发表日期:2008/2/21 8:54:01 作者:无
各位同仁:
下午好!
2007——2008学年度,在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语文教研组做了不少事:积极举行校内教学研讨,同时承办了江宁片语文公开课、市民盟交流课、市语文骨干教师研讨课,使所有教师经历了一次新课程理念的风暴洗礼,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比如,今天早晨听了陶华胜老师《我爱这土地》这节课,我发觉,陶老师的课堂讨论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是形式,或者说是在学生单打独斗不行的情况下,被逼而用之,今天的讨论,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有预谋的,从学生角度来说是经过充分酝酿的,就如物资交流会的商贩,是带着自己的东西来的,因此,今天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
另外,在期末的全区统考中,语文学科三个年级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
均分 |
合格率 |
优分率 |
低分率 |
初一 |
73.98-12 |
93.19-12 |
30.11-16 |
2.51 |
初二 |
78.27-6 |
94.19-7 |
57.74-8 |
2.26 |
初三 |
93.82-3 |
97.33-2 |
51.49-3 |
0.3 |
在教师公开课、论文获奖与发表方面,在学生作文竞赛获奖方面,我们也取得了值得自豪的成绩。
可以说,我们的成绩有目共睹,因此大会、小会,我们语文组屡受表扬。但是,成绩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在享受获得成绩的快乐之后,要想获得新的或是更多的快乐,我们就应当静下心来想想,如何坚持扬长,如何寻找差距,如何弥补差距,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比如,今天早晨我听了潘家宝老师的一节政治课,他上课之初是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的主要内容,然后引领学生学习本册书的目录,整体把握编者意图,全面而大致的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我觉得很好。寒假期间,我一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今天早晨,我在上课时也已经体现了这一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用把握全局的眼光来看教材,用细腻的手法来学习教材。通过理论学习,我认为,这是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当然,任何方法都要到具体环境中去实践才有意义,我希望,全体同仁能和我一道身体力行,想到了、学到了就去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进步,让一切好的理论,好的方法都能服务于我,促进教学。
本学期,语文教研组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各组都要认真搞好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具体负责)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
1、在共同目标下,倡导备课的个性化。
从教学目标、导入新课、教学重难点到作业,都主张根据各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备课,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每篇课文的具体学时进行灵活掌握,不必拘泥每课规定的教学课时数。
2、在个性展示中,必须有共性。
必须落实基础知识、语言表达、写作和探究性学习四个方面的内容,强调在此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
3、提倡资源共享,要求相互交流。
备课过程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每个教师先分工写出教学预案,再相互交流;备课者讲解自己设计预案的意图,其他教师当场置疑,共同探究,吸收优点,弥补不足;最后每位教师再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教案。(提倡电子稿)
4、课后反思、交流不可少。
每课都要反思,尤其是有体会的教学要重点反思。备课组长力争在下一次备课组会议上,让每位教师交流上课的效果。尤其是处理的比较得意的地方,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处理不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5、营造和谐的备课氛围。
学会正确对待同事的批评与建议,以批评促课改、求提高;追求和谐,形成合力。我们是一个整体,要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
二、各年级的重点
1、初三的重点是: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陶华胜老师上学期搞的作文教学研究,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开头。我希望,初三的三位老师能够静下心来,群策群力,将初三下学期作文教学计划性、系统性。我知道,让每个学生都有大的提高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不尽早去做,或者不是有系统的、集中大家的力量去做,我认为,要想中考成绩有提高则是更不现实。
当然,我知道,这项工作是繁琐的,工作量是巨大的,短期内想取得较大的效果也是不现实的,可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学校,为了学生既其家长有更多和更大的快乐,我衷心的希望和要求你们能勇挑重担,尽心尽力的把这项工作做好。
同时,注意基础知识复习的计划性,这点,我们学校的各位语文教师做的都比较好,就不多说了。
2、初二年级的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初二上学期的学生和下学期的学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渴望展示自我。因此,初二的语文课堂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上让学生能想、能看、能谈、能干,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并时时享受到成功带来的满足与喜悦。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课堂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以至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实现,怎么办?
我认为,如果这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未达成的认知目标可以在后续的课中继续达成,就不必死扣在这一节课内,并且教学目标本身也不是预设了就不能变更,应该随着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状况而及时调整。
3、初一年级重点:打基础,促自学。
本届初一学生的基础很差,拼音、字词很多不会写。试想一个拼音、字词都不会写的人,他的作文又能有多好呢?他的语文又能有多好呢?他的其余学科又能有多好呢?所以,初一语文教学必须以徐明老师为榜样,决不放弃一个,踏踏实实,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为学生初二初三阶段的学习服务,只有打好基础才有可能消除差生,获取更大、更多的快乐。
现在的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是不刻苦。主要原因是别人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因此,我们初一语文教师应当研究教材,创新教材;研究学生,融入学生,做好教材与学生间的桥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
初一的学生多数天真烂漫,即使有问题,也是小问题,可塑性强,只要我们继续一如既往的努力着,我认为,打基础,促自学的目标是一定可以实现的。
回首峥嵘的过去,我们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面对艰难的现实,我们仍需脚踏实地,继往开来;展望火红的7月,我们没有理由不信心百倍!
三、教研形式与安排
1、 开课安排(具体课型由备课组长与组员确定)
周次 |
开课人 |
|
周次 |
开课人 |
第三周 |
徐明 |
|
第十一周 |
汪方海 |
第四周 |
陈维强 |
|
第十三 |
陶华胜 |
第五周 |
潘孝发 |
|
第十五周 |
周莉 |
第六周 |
吴良胜 |
|
第十七周 |
郭起文 |
第七周 |
余海华 |
|
第十八周 |
杨之宝 |
第八周 |
江中华 |
|
|
|
2、好课共赏
周次 |
课文 |
|
周次 |
课文 |
第二周 |
初一 |
|
第十二周 |
初二 |
第九周 |
初三 |
|
第十四周 |
名师 |
机动:
1、 兄弟学校交流一次。
2、 市、区语文交流一次。
语文公开课协助员:杨之宝 陈维强 汪方海
汪 方 海
二〇〇八年二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