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苦海微澜>>阅览文章

有了尊重才会有好的语文课

发表日期:2008/1/4 8:12:10 作者:无

陆郎中学   汪方海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对照《语文新课程标准》,我认为这种评价标准不利于促成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成。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学评价标准就应当偏重于“课堂上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提高了”,而不是偏重于教师教的怎样。所以,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

退一步说,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应去关注教师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的——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因此,我认为推行“以学论教”的教学评价标准才符合课改精神。

说了两种评价标准,那么再来说说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我认为,起码做到“三个尊重”才算是一堂好课。

尊重学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句话,就是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的突出表现就是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就是:

  1、多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时间。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重在与文本对话,注重文字理解,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品味、感悟,形成独特的体验。而每位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经历、文化积淀都是不一样的,感悟文本后在他们头脑中留下的形象、意境也会不同。学生有了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才会有更多的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还要给学生读书的权力,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

  2、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在提问后即刻便让学生回答,如果回答不出,就请学优生代替,或者自己过早地把现成的答案和盘托出。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 学生的思维能进行多深呢?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只能匆忙寻找片言只语回答,表面上是气氛活跃,实际上是答非所问,惘然的猜测。所以,课堂上绝不能省略学生“自主思考”这个关键的教学环节,只有给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学生才会把猜测的答案说得有凭有据、有条有理,甚至富有创新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室里的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3、给学生一些讨论交流的时间。

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当老师提出一组精心设计的问题时,少数尖子撑局面,多数学生当听众。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习的主体当中,一部分是主动参与了学习,一部分是被动参与学习。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差异,让这些被动参与者也主动参与学习呢?那就需要交流。

课堂上,学生书读了,也思考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但这种思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是全面的还是片面的,是陈旧的还是创新的,这就需要去和别人讨论交流了才知晓。

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才能在思维的碰撞中逐步走向认识的相对统一,从而自然、和谐地完成知识的建构。

 总之,只有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时间,让他们读、思、议、争,他们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我说,只有学生得到了真正尊重的课才是好课。

尊重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教师摒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主张并注重“超越文本”,确立了“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富有生命力的动态生成,多元化个性化的感悟,强烈的情感熏陶,深刻的思想启迪……

不错,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本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种超越应当是“立足文本”的超越,最终又是“回归文本”的超越,而不是“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和“远离文本的精神核心”的无根无源的超越。对此,《语文课程标准》也有明确说明:“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材凝聚了专家们的心血和智慧。它的编写依托课标,体现课标的精神内涵,有很强的科学性,是很好的阅读范本,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在一册教材中,单元训练重点的确定,一组课文的选编,课后问题的设计,都有明确的意图,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应当从教材文本的特点着手,琢磨编者的编写意图,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语言表情达意的形式,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感受的“多元”、“独特”,而忽略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使教学游离于文本。

所以,一堂好的语文课,既应包含着对学生感受的宽容,也应当包含着对作者与编者的尊重。

尊重自己

 新课改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结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源于课本,又不完全拘泥于课本,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双基能力,妥善处理教与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关系。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具体原则:

 “信奉而不唯是”——相信教材是教学的很好的载体,不轻易否定,但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

“遵循而有所立”——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创新。

再好的教科书不好的教师难教好;不好的教科书,有的好老师一样能教好。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素质。就素质而言,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特长。有的擅长美术,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擅长朗读,有的擅长运用多媒体手段。新课程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有利于用自身形象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便于挖掘教材的内涵,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

因此,只有学生和教材,而失去了自我的语文课,也称不上好课。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不抛弃作者、编者,没有迷失自我,能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充分活动起来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