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苦海微澜>>阅览文章

“三”优

发表日期:2008/6/5 19:41:33 作者:无

--三谈课堂教学评价--

邢大华

2008年江宁区教育局提出实施“优教”的要求,这对课堂教学评价而言就提出了一个怎样评价一堂“优质”课的问题。我的观点:重点观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学习方式有三个重点词:自主、合作、探究﹙以下简称“三词方式”﹚,能否实施这个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热情高不高,合作学习效度好不好,探究学习是否有一定的深、广度和创新度就成为评价一堂优质课的重要内容。下面说说我的理由。

作为课程有三个内在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这三个要素构成了课程的内在结构。课程目标直接制约着课程内容,目标和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学习方式得以贯彻落实,学习方式又是为特定的目标和内容服务的,通过对学习方式的观察就能知道目标和内容贯彻落实的程度。为使目标和内容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必须选择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而三词方式正是新课程改革力主倡导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用什么方式?听其言、观其行。什么叫“方式”?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也。课程目标有《课程标准》作依据,课程内容有具体教材可借托,要了解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贯彻落实的情况,怎么办呢?自然要把重点放在观察“学习方式”上。

在《“十六字”吟》中,我提出了要“立足学情”的评价意见,把学生及其学习情况作为评价的立足点,变“以教评教”为“以学论教”。在《“12369”诵》中,我提出了要用“观察”法去看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学去检验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我又提出三个方面的“9”个考量,这三个方面是“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学习状态是指学习方式运用过程中的状态,学习效果是指学习方式运用后产生的结果,其关键仍是观察“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多种多样,为什么新课程改革要力主倡导“三词方式”呢?

因为三词方式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义”。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和推进素质教育呢?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关于素质教育再思考》中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三大要义从根本上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朱开轩认为“面向全体学生”“是针对‘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尖子生的片面、被动发展而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和主动地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李岚清认为“全面发展”是在教育方针指导下“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五育并举、全面成长。至于让“学生主动发展”,朱开轩认为这“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王国忠认为“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从上可见三词方式中“自主”一词是多么重要。

三词方式最能反映时代“要求”。邓小平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的现代化要看看世界、预测未来。其他不说,当今经济全球化、经贸国际化、科技日新月异,分工越来越细,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快车道,原有的小作坊的经营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人才的竞争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四个学会的要求,其中就有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我国根据国情也提出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说法不一但均含有“合作”这一概念。我国“嫦娥一号”升空牵涉到一万多个企事业部门、三万多人为之服务,不学会“合作”能行吗?

三词方式最符合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按照邓小平指示,我们要培育的是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什么叫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不仅要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而且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故李岚清要求开发右脑,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王国忠说:素质教育就是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及时发现有潜能、有才华的学生,使他们具备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竞争能力。”怎么培养?方式和途径就在“探究”二字。而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创新活动也反复强调要“引导”“保护”和“激励”。可见“探究”这个词的份量该有多重!

三词方式最能实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明确的规定,共六条,二、三、五、六条讲的是学科整合、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这四条暂且不说。我们来看一、四条。第一条“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第四条“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看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三词学习方式已不容置疑,作为优质课评价的重点也就理所当然。

上述仅是一管之见,当否?敬请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