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苦海微澜>>阅览文章

读《“扶贫”别忘“尊贫”》想到的

发表日期:2008/12/29 9:56:49 作者:无

最近看到《新华日报》上一篇报道《“扶贫”别忘“尊贫”》,觉得有必要推荐给大家。

1222日,南京玄武区民政局决定取消延续多年的“两节救助慰问大会”,理由是,以往那种“困难群众登台、干部发救济款、电视出画面、报纸登照片”的做法,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救助理念,也不够尊重受助人的意愿,更不利于保护其隐私。

  该局新的做法是:悄悄地逐家逐户上门慰问发钱。他们甚至准备避开双休日或晚上到困难群众家送钱送物,以免让他们的孩子看到这一幕,因为许多困难群众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看到父母的“弱者形象”。

  ……

荐者按:

我之所以推荐这篇文章,首先,我是一名教师,我觉得,学生更需要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帮助,希望将来一切资助学生的个人和单位都能学学“玄武区民政局”的作法。那便真的是功德无量了。

第二个原因,我认为,帮助是相互的。

俄罗斯伟大作家屠格涅夫有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叫做《乞丐》: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 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啊,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颤动着。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屠格涅夫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为什么说,施舍者非但没有给乞丐什么东西,反而从乞丐那儿得到了施舍?因为他从乞丐那儿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爱。

任何施舍都是对等的,任何帮助都是互相的,当施舍者施予他人物质的帮助时,他同时获得了精神的满足与回报。其实人都有这样一种精神满足的需要。

第三个原因是:人类的互相帮助的品德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精神上的自我欢娱和自我满足。互相帮助的“互相”表现在人的自我牺牲的快乐本能上,当你有了快乐时,你就会有这种本能,要将这种快乐分享给你的亲人或朋友;当你帮助了你的朋友,看到他因此而获得快乐的时候,你将会享受到这种高尚的精神上的满足。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地狱与天堂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在地狱中,众人围着大桌吃饭,他们手上都拿看长长的筷子,用这样的筷子夹到的食物竟无法放进自己嘴里,于是人人挨饿,个个愁眉苦脸。可是在天堂之中,众人也围着桌子在吃饭,他们手里的筷子也同样的很长很长,但是他们夹着食物就送进对方的嘴里,于是人人饱食,个个开心。

这就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也是幸与不幸的差别。

请你想一想,我们的幸福生活不正是在互助中来的吗!

汪方海

2008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