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案例
发表日期:2008/4/11 9:56:28 作者:无
案例介绍:
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之前,我预先布置学生预习。为了督促学生看书,我告诉他们,上课时,我将请人指认书中插图人物,并说出理由。
上课了,我指导学生将课本上插图人物依次编号:从左边坐着的人开始,由近及远依次是A、B、C;站立的人物由远及近为D、E。然后给学生5分钟时间进行交流。学生前后排聚在一起,教室里顿时象煮沸了的水似的,只听见争论的声音。
我在教室里巡视了两圈,看时间到了,便让他们停下来。然后我提示学生,从你最确定的人物开始,一人讲一个,没意见就过,有意见就争论。
很快,刘照林举手了,她说:“A是屠格涅夫。因为他‘仰坐在一个沙发上’,图中只有A人物是仰坐着的。”理由充分,我赞许地示意她坐下,又环顾了其他同学,没有人提出异议,“A是屠格涅夫”便达成了共识。
“C是左拉。因为,第一,左拉‘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第二,‘在他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第三,他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图中的C人物完全符合这个条件。”陈宁说。其余同学也没有表示反对的。
“还有谁继续说?”我问。
“E是福楼拜,因为课文第九段中写到‘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的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图中的E站在客厅的中央,衣裤正好鼓起来了。”徐航说。
“不,E应该是都德,不是福楼拜。因为书上说都德‘举止活跃,手势生动。’E正符合这一特点。”徐航还没坐下去,杨欢就立马站起来反驳道。
我心里很开心,因为杨欢所说正是我心中所想。
“不对,E不是都德。因为书上说都德是浓密的卷发,与胡子连成一片。E不符合这一特点,E的头发是披着的,胡子也没有和头发连成一片。”徐航进行了反驳。
我也糊涂了,甚至有些心虚了,因为我在研习课文时心中也曾闪现过这样的疑惑。
我带着期望的目光扫视着教室里的其他同学,希望有人给我解围。可是,沉默足足有1分钟。
“老师,我认为B是福楼拜,因为书上第三段说福楼拜的胡须是 ‘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E的胡须不是大胡须。”一向细致的赵玉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高兴极了。
其余的同学都去读课文第四段,然后一致同意。
“老师,‘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是什么样子?”徐航追问。
是呀,“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是什么样子?我真的不知道。我只得说:“我也不知道,这样吧,下课老师上网去查一下,下节课告诉同学们。我们再看D是谁。”
“D应该是莫泊桑,课文是他写的,图中只有他在仔细地观察其他的人,另外,他是福楼拜的学生,在老师的朋友面前自然应该站着。”刘倩的分析没人反对。
下课后,我用一向有求必应的“百度搜图”进行搜索,却找不到“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的图片。于是,我只能再读课文。
原文第4段是这样的:“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皙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他们的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仔细审视文中“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一句,再联系上下文,此句中的3个“他”应该都是指福楼拜。他先听屠格涅夫的讲话,然后回答屠格涅夫的问题,完全合理。为了慎重起见,我又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在第141页的练习说明中明确把“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放在福楼拜的肖像一栏,这个“他”指福楼拜应该毫无疑问。
我很开心,问题终于解决了。
忽然,一个念头又一闪。我为什么不能在网上搜索一下他们5人的画像呢?那不是更有说服力吗!
可是,搜索结果使我目瞪口呆,每一幅肖像都证明E才是福楼拜!
我认真思量,最终确定:这个疑点要么是插图有问题,要么就是翻译人员的一处败笔。
第二天一早,我正准备进教室宣布此事,徐航却先拿着小学课本来找我了,他得意地用手指着书中的福楼拜插图告诉我——老师,福楼拜是八字须!
我向他承认,我错了。
我将从网络上搜索到的5人图像打印在一起,并在每人的图像下注上姓名,上课堂时发给了学生,说明了真相。
尤其表扬了徐航。
案例反思:
首先,教学中充分运用插图,采用让学生猜一猜,给人物定位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挑动学生想学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探究并吸收知识。我觉得,这是值得肯定和坚持的。
其次,学生在对本课人物的猜测、定位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深入质疑,使自己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这是新课程中尤为提倡的一点。我觉得,这也是值得肯定和坚持的。
第三,把图文结合的方法贯穿教学的始终,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课文语言的品味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抓住人物特点,把握人物性格。我觉得,这也是值得肯定和坚持的。
第四,教师应当努力钻研教材,备好课,不带着一丝疑问进课堂。如果,上课前,我能够先上网查找一下人物肖像图,也许就能及早地发现并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我应该从本课吸取的教训。
第五,一个负责的、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抽出时间来将小学的课文过一遍,以便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像我这堂课上的尴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问题书中比较多,如“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与深”之争;“小时不识月”中的“小与少”之争。我觉得,我应该躬身谨行,好好学习。
汪方海
2008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