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69”诵
发表日期:2008/4/11 13:21:46 作者:无
——再谈课堂教学评价——
邢大华
在《“十六字”吟》中,我说了四句话、十六个字——依据课标、立足学情、借托教材、着眼发展。希望评课人和被评人反复吟诵、形成共识,以期解决课堂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艺术性和目的性。今天的《“12369”诵》说的是“评什么和怎么评”的问题,也希望大家能够仔细品味,以期统一认识,更好地为促进教学服务。当然,这仅是个人意见,供参考。
课堂教学评价及评价表的制定者应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评什么和怎么评”的问题“明确”了吗?第二个是“评什么和怎么评”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吗?如果答案是“没有”,那么评价时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海阔天空、不着边际;或笑容可掬、好话说尽;或尽情指责、一无是处;或图个形式、走个过场。评课者和被评者交谈时无标准、无方向、无共同语言。我曾翻阅过不少教师的听课笔记,大部分教师仅把教者的教学过程记了下来,少数教师只有一、二句无关痛痒的评语。如此,完全丧失了课堂教学评价的真谛。
“评什么和怎么评”不但要明确,而且要有可操作性,据此,说说我的看法。
先说“136”。评什么?评“目标”。这就是我要说的“1”,还有其它的吗?没有了,就是评这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可能太抽象了,说具体点:一看设定的目标是什么,二看朝着目标是怎样努力去做的,三看目标有没有实现。简言之,就是评价“目标设定、目标实施、目标达成”,这也就是我要说的“3”。也许仍然抽象,再详细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把它分解一下,目标就有了六个细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是我所谓的“6”。这六个细目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一个目标、三个方面、六个细目,清清楚楚,简单明了。至于各个学科、各个学段的各自目标这里不再细述。
再说说我的看法之依据。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中说:课程评价“是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下面说“29”。课堂教学评价要依靠“观察”,“观察”虽然不是唯一手段,但确确实实是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评什么和怎么评”在这里就转换成了“观察谁和观察什么”的问题了。观察谁?观察教师和学生,对象为二;观察什么?一方面观察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一方面观察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学得怎样。内容是“教”和“学”两个方面。这就是我所要说的“2”。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评教”,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均发生了变化,要求采用“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评价。因此教和学两者不可偏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察学生的学显得尤为重要。“9”是什么意思呢?紧紧围绕前面说的“136”这个“目标”纲,牢牢把握住“9”个“程度”去客观、公正地作出评价。哪“9”个程度呢?教师方面:课标符合程度、学情切合程度、过程优化程度、方法有效程度、情感态度渗透程度、价值观挖掘程度、组织能力程度、引导机智程度、参与民主程度。学生方面:从学习状态看有参与程度、交往程度、思维程度、情绪程度;从学习方式看有自主程度、合作程度、探究程度;从学习效果看有达成程度、创新程度。师生双方都是“9”。有了这个“9”,人人心里亮堂堂、评价操作不犯愁。
对“9”个程度还想多说几句,作个简单的解释。教师的前两个程度要贯穿目标的六个细目,3至6是与细目对应的,后三个程度是从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和作用提出的,看教师的地位摆得正不正、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不好,这很重要,是课改的核心所在。学生的六个程度是从三个层面提出的,其中学习方式是课改的重点,创新问题在课标中是反复强调要“启发、保护、鼓励”的,不能忽视。这“9”个程度能包括评价的方方面面吗?能!请大家细想一下,除此,还有什么遗漏吗?关于教材,不也已经包涵在六个细目中了吗?知识、能力的确定离不开教材,过程、方法要借托教材,情感、价值要凭借教材。关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过程优化、方法有效中就能充分体现。
不多说了,请相信广大教师,他们有能力去把握、去理解、去运用;他们要求的是从繁琐的、不着边际的框框中解脱出来,课堂教学评价要简单明了、要容易操作。我的“12369”好记、易懂、有用,不妨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