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苦海微澜>>阅览文章

对语文早读课的探索、实践、思考

发表日期:2008/4/28 13:41:19 作者:无

每个学校都安排了语文早读课,每周的语文早读课一般是两次,每次早读课的时间一般是三十分钟。如何利用这一黄金时段,以达到巩固、深化和拓宽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增强学生“读”的兴趣和能力呢?下面,我谈谈我的看法。

重视语文早读课的必要性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之中最佳的学习时间,这个时候大脑的记忆力特别强,是学生及时复习旧知、预先介入新课的宝贵时机。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朗读时眼睛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信息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文章的理解。成功的语文教学,常以解决语感为标志,而朗读教学正是培养语感的先决条件。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这四个环节紧密联系。重视并加强“读”这一环节的训练,能促进听、说、写的进一步提高。

早读是语文学科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下班认真抓早读课,除了对学生起督促、鼓励作用外,还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纠正、示范和指导,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早读课的现状

我经过观察发现:现状堪忧——目标不明,内容不定,形式单一,气氛沉闷。好多学生的早读效率不高,甚至可以说是低下,突出表现是:在半个小时的早读课后,当你问他们:早读有什么收获吗?很多学生只是傻笑。这说明好多学生在早读时只是读读而已。

造成语文早读课低效的原因

教师不重视,早读也不到场。学生自己在教室里随便读。十几岁的初中生是没有什么自控能力和自觉能力的。没有预先要求的早读课,没有教师在场的早读课,想想便知是一堂什么样的课——读的读,说的说,笑的笑的混乱课。

教师到场,但缺乏引导,只是巡场。学生在早读课上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读什么。东一鎯头西一棒槌,短短三十分钟的早读,看似书声琅琅,实际上学生没有用心、用感情地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教师到场,但引导不正确。突出表现是滥用齐读。一些教师考虑到程度较差的同学读起课文较为吃力,早读课以齐读的形式进行。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 但也造成了大部分学生进行“唱读”,读不出个性,读不出感情,达不到提高的目的,同时也使小部分学生“滥竽充数”。

教师到场,却是赶场。教师来是为了上课、讲练习,把早读课当成学校安排的额外辅导课!

早读课形式单一,学生缺乏激情。早读课一开始学生热情高涨,但读着读着,学生便失去了兴趣,原因是朗读只局限于齐读和自由读,不利于学生情感的表达,学生越读越没兴趣,甚至觉得三十分钟太长。

提高语文早读课实效的策略

(一)明确早读目标

早读内容要明确,这使提高早读课效率的前提。如课文的预习、复习,初中必背古诗文。教师应当在早读课开始前,最好在前一天的晚上就让每一名学生明确早读课读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层次。

早读内容要定量,这是提高早读课效率的保障。教师对于早读课的任务布置要适中,量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宜太多或过少,要让多数学生有信心完成任务。

(二)加强阅读训练与指导

1、以领读求规范

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学生会背诵的文章,也不代表其已经会读。要读好文章,早读课上教师就要领读,当然也可以让一些朗读能力强的学生领读,让大家读准、读好、读出享受。

领读时具体要注意以下四点:

a、调整好语速。语速的调整要把握住四方面:从全文基调上把握,从课文内容上把握,从文章表达方法上把握,从不同修辞方法上把握。

b、安排好停顿。注意句末停顿、句中停顿、停顿和连贯的关系。

c、确定好重音。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d、掌握好语调,即注意朗读的抑、扬、顿、挫。

2、以评读求进步

让一些朗读能力差的学生读,边读边点拨,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比如以下现象尤其需要注意: ⑴ 读破词句。在朗读中,把好端端的一个句子读“破”了,甚至改变了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⑵ 唱读。一些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流利,放大嗓门,拉长音节,像唱歌似的。⑶朗读时面无表情,像和尚念经,整篇课文用一个语调,让人体会不到文章的意境美,体会不到文章的思想感情。

3、以范读求提升。

范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能力和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朗读语气,创设朗读气氛,让学生体验到朗读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三)追求阅读形式多样化

可以采用集体朗读,集体背诵,小组赛读,男女分读,分角色朗读、吟诵读、自由读、接力读、表情朗读、大声读、小声读和默读等各种形式活跃早读课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加强目标反馈

如果只安排了早读的任务而不检查效果,个别自觉性不强的学生会就会说闲话、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睡觉甚至滋事生非,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对早读效果的检查工作。检查时间一般选在早读课的最后,检查时根据学生学习层次,注意优差兼顾,难易适中。比如让学困生朗读词、段、篇等;中等生听写单词、短语或句子;优生复述或背诵课文。

没有达标的怎么办?责其限期“达标”,约定时间再次检查。只有这样,才不会使检查流于形式,才不会使学生产生“南郭先生”式的投机取巧心理,才不会使学生养成得过且过的坏毛病。

总之,我按照上述做法进行早读后,感觉多数学生早读都能认真对待,并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形成习惯,从而使早读的实效也大大提高。

对深化语文早读课的思考

对于以上所述,应该说有些教师已经做到,并且已经做得很好,那么怎样使我们的早读课的质量更上一层楼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深入探讨。

一、目标的深化

学一门语言,能读是一回事,而能说又是一回事,往往是说比读更难。让学生来说,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让他们的思路更清晰,表情达意的能力更强。因此,早读课可以融入说的形式。说什么?说的内容既要围绕课本又要遵循自由开放的原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使活动达到高效。比如介绍课文涉及的人物、简述课文中的故事等。当然,让每天的早读课都变换形式是不现实的,但一定要稳中有变方能让学生每天早读趣味盎然,不断提升。

二、内容的深化

在早读的内容上,教师不仅仅要督促学生将课文内的词语进行解释,将要求背诵的部分读熟,还应努力实现由课内向课外迁移。

1、古今中外诗歌的语言隽永凝炼,是人类文化瑰宝。“饱读诗书气自华”,让学生通过多诵读、多积累来提升语文素养。

2、作文的分类呈现,引领学生思考,打开学生思路。

比如,我在给学生作文《我的渴望》讲评时,发现学生思路的不开,于是我就搜集整理了贴近学生实际的8篇范文,打印发放,让学生早读课时朗读,《我渴望得到一双明亮的眼睛》《我渴望回到童年》《我渴望长大》《我渴望被理解》《我渴望自由》《渴望绿色——渴望家园》《渴望和平》《妈妈,请赞扬我一次》,然后回家给每篇都写上50字左右的评语,尤其要写出自己的心得。

经过这样的引领后,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写出了不少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3、朗读自己的文章,不断发现、修正、提升。

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我一般都是只看文章内容与结构,对于错别字、病句、语言的流畅度等,我一般不十分关注,因为,我的目的是让他们通过早读课的朗读自己去发现、修正、提升。此外,同学之间也可以互读、建议。

三、规范的深化

将早读课时间一分为二,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内容后,其余的时间自由支配。可以读自己喜欢的课文,也可以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找到自己知识的缺口,并加以弥补。规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规范。学生的自觉性有了,自学能力有了,就无需规范。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教师长期有目的、有措施的去培养才能达到。

总之,只要我们能充分利用早读时间,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延伸,就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增强能力,就能使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既然如此,我们各位语文同仁何乐而不为呢?!

汪方海

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