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十二“性”上好“常态课”
发表日期:2009/2/16 13:35:27 作者:无
我区教育局指示:2009年要上好常态课,努力提高课堂教育质量。我们积极响应并就语文常规课的问题提出“十二性”的意见,作为“上好”的衡量尺度。当否,先写出来,与大家商讨。
上好语文常规课的衡量尺度,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来思考。因为把握一堂课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好“目标的确定、目标的实施、目标的达成”,衡量一堂课的三个要素也就是看“目标明不明、过程优不优、效果好不好”,因此课标确定的“三维目标”就成为上好常规课的一条主线。尺度的制订还必须立足本地学情去追求教学的有效性,目的是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成为当前课堂改革的主流方向成为质量提升的关键标志。
提出的十二个“性”都具有相对性,为此每个“性”后面都作了文字说明,以把握现阶段的“度”。随着时间的推延,其“度”的要求会逐步提升、与时俱进。
“十二性”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能的准确性。知识与能力点的选取要立足学情、借托教材、符合课程标准中年段与年级的规定。
2、知能的明确性。知识与能力点的认定要以学生为本、做到既具体又明确,不能含糊。
3、知能的衔接性。知识与能力点的构建要立足学生的发展,注意纵向与横向的联系,注意与旧知旧能的衔接。
4、知能的可接受性。知识与能力点的数量及难易度,要适度把握,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
二、过程与方法
1、结构编排的有序性。围绕知识与能力点,先易后难、由单一到综合;教学环节间要层层推进、注意内在的逻辑性,做到有条不紊。
2、双边活动的主体性。教师是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组织者不是主宰者,要发扬教学民主,牢固树立学生主人意识;教师要重视反馈信息,把握活动方向,凸现学生的主体性。
3、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创设“愤”“悱”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要在扎扎实实上下功夫,以求质量提升的有效性。
4、知能训练的实践性。课标上说:实践是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因此听、说、读、写不但要“练”而且要“复练”,做到“锲而不舍”,通过实践使知识转化成技巧、使技巧转化为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课堂氛围的和谐性。努力营造“团结、紧张、活泼、有序”的课堂氛围,当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处在和谐氛围中就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2、情景创设的激励性。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会情景创设,让学生如临其境,在增加趣味性的基础上重在激励,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人文价值的渗透性。语文教学的思想性与人文性要在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进行渗透,切忌穿靴戴帽。
4、良好习惯的养成性。语文学习要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这是语文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