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孩子幸福一点点
发表日期:2009/6/23 15:19:25 作者:无
儿子已经14岁了,上小学六年级。以前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写作业,然后看动画片。近来每天放学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却是扔下书包看《灰太狼与喜羊羊》一类的喜剧动画片。一个人看,一个人哈哈地笑,不看完不写作业。
我一向都不反对孩子适当地看看电视,可是对他的表现我感到有点纳闷:首先,孩子为何会改变习惯呢?其次,按理说,这么大的孩子对这类动画片也不应该如此迷恋呀!于是,我就问他原因,可他只是说累,歇一会再做。我想也是,虽然我对他没有多高的要求,可是毕业班的老师不能这样,因为这不仅关系着教师个人的荣誉,更关系着学校的声誉,所以他们对学生要求高点,抓得紧点,以致学生累点也是正常的,再说,先写作业后看电视,或是先看电视后写作业,只要作业完成了,我又何必计较呢?因此也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可是,一次和儿子不经意的谈话,却令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儿子比较胖,五年级的时候在我的鼓动和带领下,每天都是早晨六点便起床,弯腰、踢腿、俯卧撑,锻炼10分钟。可是那天早晨他却没有锻炼。
于是,我就笑着和他打趣:“怎么不锻炼了,不想长寿吗?”
“不想!”他面无笑容,硬邦邦地回答我。
“为什么?真是怪了!”我依旧笑着问。
“上学累死人,要长寿干嘛!”
我惊愕!这是一个刚刚14岁孩子的心里话?!
“怎么会累死人呢?”我疑惑地问他。
“每天除了上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什么课都不上,每门课每天都有好多作业,错了还罚抄……”儿子在发泄着他的不满。
我突然发现,儿子和五年级时相比,确实忙多了,寡言多了,而我却没有察觉!
我突然感到心痛。
我了解我的孩子吗?我关心过他吗?
我也是一名教师,我的学生不会有这种想法吗?
案例反思:
一、教育本应为孩子筑就终身幸福!
教育仅仅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 吗?这只是教师应尽的本分。
教育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吗?对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说,这远远不够。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似乎只强调了社会的客观需要,而忽略了教育主体的主观需求。
儿子的变化和诉说让我认识到:教育应当回归到尊重孩子生命的地位。教育是一项造就人的事业,责无旁贷应该为孩子筑就终身幸福!
二、学校本应是孩子快乐的求知场!
教育首先意味着让人成为一个现在就感到快乐的人。这个快乐应当是,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能充分体验到来自友谊的快乐,来自集体的快乐,来自嬉戏的快乐,来自少年天性被尽情释放的快乐。
一个疲于学习而不想“长寿”的孩子,你还能要求他什么呢?
让学校真正成为孩子快乐的求知场所,任重道远!
三、教师本应是“无情”的“多情”人!
儿子改变习惯,是因为他不快乐:原来完成作业就可以自由地看电视,可是现在要想完成作业却遥遥无期,不如先看看再说吧;现实生活中除了上课就是作业,毫无快乐可言,不如到电视中去寻找点乐趣吧!
孩子累呀!
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享受到教育幸福的人生是遗憾的,没有为学生传递幸福的教师是失败的。
当一个教师对教育采取“唯应试是从”的态度时,他的学生就会陷于各种机械的模拟训练之中,不但学生知识狭窄、能力低下,而且教师所期待的应试成绩也未必如意,常常是“多情反被无情恼”;而一个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淡化应试观念,强化生活意识,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学生的应试成绩就会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令人欣喜,这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如果,一个老师真的能够做到这样,那学生怎能不幸福,自己怎能不快乐!
我必须努力去做那“无情”的“多情”人!
四、家长本应是走进孩子心灵的人!
如果你教会了孩子自我减压;如果你和你的孩子能够真诚地交流;如果你能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玩游戏;如果你能陪孩子度过寂寞的时光;如果你能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如果你能和孩子一道亲近大自然,你么你就是一个幸福的家长,你的孩子就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你的家庭就是一个和谐的港湾。
我自以为和孩子整日生活在一起就了解他,殊不知,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孩子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我却是那“刻舟求剑”之人。
走进孩子的心灵,路漫漫!
可是,我必须走进他们的心灵!这是为人父之责,更是为人师之职!
获2009年南京市教学案例一等奖
汪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