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苦海微澜>>阅览文章

让书上的字句浮起来

发表日期:2010/1/5 0:23:45 作者:无

——语文教材阅读10

大家都知道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怎样才能用好这个例子呢?路只有一条,只有当学生“善”读教材、读好了教材时,才能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我们的同学“善”读教材吗?据我观察,不少同学不“善”读,出现“四重四轻”的现象——重课堂的听讲,轻教材的预习复习;重教师讲授现成结论,轻对教材的认真钻研;重大量的解题练习,轻对教材基础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分析;重课外的参考资料,轻手头的现成教材。

教材真的有用吗?是的。教材里的许多文章文质兼美,应该反复诵读,反复领悟,将其读熟、读懂、读透。叶老先生说:“阅读要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老师给讲解,也不可专等老师抄给字典、辞典上的解释,以及参考书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实在没法解决,才去请教老师或其他的人,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象这样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善读”呢?现介绍如下方法,供大家参考、选用。

课前教材阅读法

这是指上课前,预习教材时的阅读方法。

1、扫除障碍法——培养习惯,提高能力。

头遍阅读课文时,主要看三点:第一,有没有不认识的字;第二,有没有不理解的词;第三,有没有不懂的句。前两项工作靠工具书自行解决,第三项用语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逻辑知识去初步理通。这就是我们平日讲的“头遍阅读扫障碍”,为下一步学习与钻研打基础。障碍清除得对不对、彻底不彻底,上课时要进行验证。如果对,说明我们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如果不对,则必须改正,并找出错误的原因,以求不断改进。若错了仍想不通,应及时请教同学或老师。

2、钩玄提要法——提高速度,增加效率。

这是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在其名篇《进学解》中提出的读书要诀,即:“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提其要”,就是抓住要点;“钩其玄”,就是探求书中的精义,掌握书中本质的东西。这样读书,就可以把厚书读薄,既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也可以节省许多精力,同时还使学习的内容有条不紊,若网在纲。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徐特立是毛主席的老师。他的孙女禹强读小学的时候,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文章,老师总是说内容枯燥,词汇贫乏。徐特立就给她提出建议:一定要多读书,读书时要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句、好的描写。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可以写心得、记体会。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是带上一支笔一本笔记本,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记。不久,她的作文成绩果然提高了。

读书时筛选、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勤于动笔,精于总结,善于思考,如此,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教材亦如是。

3、符号圈点法——易于检查,增强记忆。

这个方法是指把教材中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用符号圈点出来。为了醒目,可以运用不同色彩的笔以示区别。

说到符号圈点读书法,不能不提到毛泽东主席。毛主席不光爱读书,而且很讲究读书方法。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为自己定的一条原则:不动笔墨不看书。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毛主席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曾阅读批注了德国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在10万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写了一万二千一百多字的批注和提要。

4、习题试解法——检验效果,带题听课。

预习时,较多的同学是不会看和试解教材后的思考练习题的,这不能不说是预习中的一种缺陷。其实,教材后的思考练习题,是对教材中要点和重点的揭示,是帮助我们理解运用课文知识的具体指导。通过试解,懂还是不懂,真懂还是假懂,一下子就检验出来了,这样做可使预习更具有针对性。对试解出来的问题,通过听课加深理解,对试解不了的内容,课堂上应格外留心听讲,力求攻破,这样便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上教材阅读法

上课时,同学们应该把听讲和老师的提问、启发以及课堂练习同教材结合起来,不应该轻视教材、丢弃教材,只知听讲,盲目练习。上课时怎样阅读教材呢?可用下列方法。

1、对照选择法——宁要锱铢,不要泰山。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追求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微妙的契合:“宇宙各物有切己者,虽锱铢不遗;不切己者,虽泰山不顾。”是否“切己”,是引起主体关注的关键。我们同学读教材也应该这样。书,这个客观对象,对人价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这本书本身,而且取决于读书者本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水平,更取决于他的攻关目标。章学诚的话就是告诉我们,课堂上不要盲目看书与听讲,要注意将它们同自己预习时的情况对照起来,进行验证。自己预习时不懂的地方才是听讲的重点,主攻的方向,课堂上注意看老师是怎么解决的,若老师没有讲,或讲了仍然不懂,就应该发问,“虽锱铢不遗”。

2、读问结合法——好学勤问,乃真好学者。

预习时不懂的,课堂上在老师讲解后仍未解决的,应该问;课堂上对教材内容又出现了预习时未发现的疑难点,应该问;知道了结果,搞不清楚结果的来龙去脉,也应该问。“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清人刘开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可有的同学认为,问老师难为情,害怕老师批评,问同学又怕别人说自己无知。这也怕,那也怕,就是不怕完不成学习任务。有句话说得好: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做愚人。在课堂上听讲的同时能够对照看书,发现问题虚心请教,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谨记谨行,成为真好学者。

3、互换成果法——一换一大于一。

现在的课堂,老师常在同学们自学以后采取合作、交流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同学们交流学习课文后的心得体会,这是好事。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各有两种思想。”这段话指出了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不同这一实质,即信息在交换过程中原来的拥有者不会有所损失,反而会有所增加。所以,课堂上我们应重视“互换成果”。

在互相交流、彼此启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围绕教材,紧扣教材进行,这时候,我们同学就必须要认真看教材,读教材,想教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课后教材阅读法

不少同学一下课,就把书丢到脑后去了,不到做作业,不到下节课,不到考试,他是不会去看书的,这是一种坏习惯。因为,对于已经知到的东西,如果没有得到强化和运用,在头脑中就会渐渐遗忘。

德国著名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用记无意义音节的方法进行过研究,他发现,熟记之后仅过一个小时,就忘记了56%,两天后又忘记了16%,此后遗忘的速度大幅度放慢,6天后还有遗忘,继续遗忘3%。通过上面数据,可见第一次复习应该及时,新学习的内容最好在12小时之内复习一下,抓住记忆还比较清楚、脑子中记忆的信息量还多的时候进行强化。第二次复习时间间隔可以稍长,再往后,间隔可以更长,比如依次为一周、半月、一月、半年、一年、几年。复习所用的时间也会依次缩短,甚至只要用眼或耳过一遍就行。这样先重后轻、先密后疏地安排复习,效果极佳。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得法。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

下面这些课后阅读教材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1、带题求解法——让书上的字句浮起来。

梁启超说,“某先辈云,不会读书,书面是平的,会读书,字句就浮起来了。”什么意思呢?大意就是:不会读书的人,那个书总是平的;会读书的人可以把这个平的书读得凸出来,就是找到了你要的句子,找到了你要的思想。梁启超这个很形象的说法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书里面的内容没有立起来,没有立在我们的面前,那证明我们还没有读懂它。

“带题求解法”是联系实际阅读教材的方法,在课后做作业的时候经常运用它。课后看教材,一般都有一定的目的。带着你正思考的作业题去看教材,就会目标明确,方向集中,思维活跃;读书时你总是想着那些问题,一旦遇到有助于你理解的内容,大脑就会兴奋起来,书上的字也好像凸出来了、浮起来了。这种方法对巩固知识,加强记忆,特别对快速、准确地完成作业有较大的好处。

2、交叉阅读法——交换工作就等于休息。

读书过程是大脑皮层紧张工作的过程,长时间的紧张工作,会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降低读书效率。由于各种不同信息是由大脑皮层不同部位的细胞来接受的,读文学书时,这一部位的大脑皮层劳累了,换读另一种书时,这一部分大脑皮层就获得了休息。轮换使用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就能减少大脑的劳累。居里夫人对此深有体会,她说:“我同时读几种书,因为专研究一种东西会使我的大脑疲倦,它已经太辛苦了!若是在读书的时候觉得完全不能从书里吸收有用的东西,我就做代数和三角习题,这是稍微分心就做不出来的,这样它们就又把我引回正路上去。”

交叉阅读是一种高效率读书法。可是,如果整天与文字接触,产生一种单调枯燥感,那就需要让读书与运动、劳动等活动交叉。

法拉第年轻时学习很勤奋,由于长期用脑过度,落下头痛的毛病,于是他去看一个名医。名医却什么药也没给他开,只是给他说了一句谚语: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打医生。法拉第回到家后,慢慢琢磨出这句话的意思,原来医生要他劳逸结合。于是他抽出时间去看马戏,特别看马戏团的小丑,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后来还和他的妻子去旅游,在大自然风光下陶冶心情。不久他的头痛好了,身体也健康了。

同学们在读教材时,如果累了,就看看别的书,如果学习累了,就唱唱歌、跳跳舞,适当地进行一些娱乐活动,一切以“实效”为交叉的准则。

3、同类比较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同类比较阅读是对课后参考资料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读书方法是将同一主题的几本书或者同一书的不同版本、原著和参考资料等多本书边阅读、边比较。比较阅读有助于深化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助于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和吸收知识,避免片面性;有助于发现矛盾,弄清是非,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博采众家之长,相互补充。

同类比较法为许多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清初诗人钱谦益读书时常取一书的两种版本对照阅读。北宋诗人黄庭坚特别注意不同版本的修改处,了解作者的思路,探索作者增删的奥妙。英国天文学家哈雷26岁时,对三百年来有关慧星的资料比较、对照、分析、研究,终于找出了慧星的规律,发现了“哈雷慧星”。

在不少语文课文第一页下面都有一行小字:“本文作者xxx,选作课文时有改动。”如果你仔细翻阅一下,可以发现,除古代作品外,大多数现代文都经过编者的修改,特别是文学作品。初一下册语文课本上标有删改的就有13篇课文。如果将作家的原文和修改后的课文作一番比较,可以发现,有的课文对原文作了很大的压缩和调整,而有的呢,只是在字词句方面修修补补。编者为什么要作这些修改呢?所改之处是不是都更加得体和完美呢?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把原文与课文进行比较分析,必定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悟出一些修改文章的道理和技巧,从而注重自己作文的修改,提高修改文章的能力。

以上从课前、课上、课后三个时段介绍了10种阅读教材的方法,希望能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帮助。最后,用叶老的一句话结束全文。叶圣陶先生在分析成名的作家们成名的原因时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

南京市二等奖

JN-ZY-00013898汪方海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