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苦海微澜>>阅览文章

持简单的心走不简单的路

发表日期:2010/1/5 19:29:29 作者:无

——聚焦语文常态课堂,谋求教学质量发展

摘要:

2009612,江苏力度空前的一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会在南京举行。全省将从学生压力最大的高中抓起,以治理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突破口,争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治理学校办学不规范行为。要在“五个严格”上下大力气。对此,许多教育有识之士拍手称快,以前那种“白加黑”、“五加二”任意延长学习时间的应试之风,必将得到遏制。不过,称快也罢,反对也罢,我们现在必须面对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学校的教学质量怎么办?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五个严格    常态课堂   高效

2009612,江苏力度空前的一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会在南京举行。全省将从学生压力最大的高中抓起,以治理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突破口,争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治理学校办学不规范行为,确保学生课业负担明显下降,不规范办学现象明显减少,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并力求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介绍,这几年,江苏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问题很多,一些地方政府像抓GDP一样抓升学率,育人教育变成了升学教育。这次推进素质教育,由省级统筹、政府推动,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强化督查、严格问责,标本兼治、长效治理。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五个严格”上下大力气:严格禁止下达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学校违法办学行为。

对此,许多教育有识之士拍手称快,以前那种“白加黑”、“五加二”任意延长学习时间的应试之风,必将得到遏制。

不过,称快也罢,反对也罢,我们现在必须面对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学校的教学质量怎么办?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扪心自问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真正提升,是决定于师生素质“水涨船高”式的整体提高,还是决定于师生素质“一枝独秀”的拔尖式提高?毫无疑问,是“水涨船高”式的整体提高。那“水涨船高”式的整体提高又依靠什么呢?依靠“常态课堂”,因为教学的根在常态课堂,老师、学生的发展在常态课堂。

“常态课堂”的“常态”如何理解?

首先,“常态”是指教师的一种心态。

教师应当以一种平常心态对待课堂,在自然状态中追求“提高”,不为追求功利而“拔高”:勤于学习,善于反思,不满足于做教材的代言人、教学常规的执行者,更致力于做一位教学活动的创造者、教学环境的开拓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其次,“常态”是指课堂的一种状态。

常态课堂是将课改理念日常化了的,正常状态的课堂。它是去除了公开课“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做作,简约而不简单,朴实而不平淡,细腻而不繁琐的课堂;它是没有公开课那种教师群体“千锤万击出深山”的艰难磨练,却有教师个体集思广益独具匠心的思考的课堂;它是教师心中有孩子,眼中有资源,通过精心预设,课堂上精彩自然来的课堂。

我们平时的课堂是常态课堂吗?

据我观察(听课方式),多数平时课堂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别于常态课堂。

一是目标意识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重形式轻目标,具体表现在:

1、刻意追求“导入”的新奇——凡事有个度,过犹不及,我们可以张扬个性,追求创新,但是决不能为了新奇而新奇。

2、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认为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敢开口说话,课堂气氛活跃,就是好课。

3、刻意追求“结课”的精妙——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大量进行课堂的拓展延伸,认为延伸得越多、越新,就是高质量的课。

二是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一节课下来依然不会。

叶圣陶先生在给一位语文老师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在展现思维过程中,主动置疑探究,主动求证答案,思路得以明晰,思维得以训练,能力得以提升。

三是媒体运用方面:

常态课运用媒体关键要看当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是否需要,是否实用有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两种不好的现象:一方面,许多年轻教师总想在教学中追求完美,于是设计越来越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便成了这些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多媒体似乎成了课堂的主角。课堂上,老师只是点点鼠标,讲几句串词就算完事了;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干脆不用课件,甚至连一些简单实用的投影、录音机等也不用,就课文教课文,没有结合文本开发、挖掘应有的教学资源,缺乏文本与生活、与课外教学资源的整合。

多媒体本应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适时、适度、适量地加以使用才能使它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习题设置方面:

语文课堂上“光说不练”的现象比较普遍,许多教师习惯于用专门的一节课来解决练习,解决作业。这样的练习存在以下几种弊端:与课文结合不紧密;单一形式的习题多,整合的习题少;很难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书本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结合,听说读与写的结合,思维和想象的结合。

常态课的教学应该是怎样的?

一、常态课的形式应该是朴实的。

常态教学,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追求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即摒弃云山雾罩的导入,摒弃矫揉造作的表演,摒弃浩如烟海式的音像资料,摒弃各种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作秀,力争让每一个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有实际意义,都能发挥实际作用。

二、常态课的过程应该是精彩的。

精彩的常态课应该预设充分,关注动态生成,追求“有效交流”。“有效交流”既是让学生大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单向传输,也是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整合的互动过程。

常态课的精彩与否,不是看教师讲的多么精彩,而是看教师 “引导”的是否精彩,学生课堂上的“交流”是否精彩。

三、常态课的结果应该是高效的。

一堂课是否高效,主要是看通过这堂课,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增量有多少,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否得到了丰富。增量大的课,学生心中有暖暖的感动的课才是高效的课。

具体说来,要想追求常态课的“高效” ,以下几个方面不容忽视:

1、紧扣目标,落实训练重点。

2、质疑问难,从学生实际出发。

3、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性。

4、拓展延伸,突出学以致用。

 

上好常态课,路在何方?

上好常态课需要我们每个教师“持简单的心走不简单的路”,这个“路”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路在态度中——态度决定一切。

常态课虽说没有观众,没有评委,只属于个人的舞台,但我们面前的学生就是我们的观众,就是我们的评委。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的心中自有一把称,他们自有对我们的评价和想法,只不过很少也不善于向我们表白罢了。教师的职业良心告诉我们,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而有着良好的职业良心的教师对待教育应当是这样的:他们有甘于寂寞的韧性,对教育事业是“一心一意” 、“痴心不改”,而不是“三心二意”、“痴心妄想”。

为了让课程精彩每一堂,教师要有“专业”的思想——一生干教育。

二、 路在学习中——打铁还得自身硬

 “教而不思则罔”,如果只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注重课堂教学的反思,我们就会停滞不前,我们的课堂也就没有生气与活力,因此,我们教师需要在“朝花夕拾”中成长——投入课堂,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倾听花开的声音,享受教学的幸福;走出课堂,沉下心来,细细捡拾、揣摩课堂上的得失。

常态课中呈现的问题才是最真实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们梳理为教研专题,立足学生实际,探讨方法,寻求对策。

上好常态课,下面的课堂问题不能不认真思考,系统研究:

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如何引导学生喜爱诵读课文;

③如何在教学中展示学生的特长与个性;

④如何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⑤如何处理课文解读与拓展迁移的关系;

⑥如何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思考研究可以改变人的生存状态,让人不断地进取并具有丰富的经验。而写教育教学文章更可以促使教师思考研究,思考研究可以改变教师的生存状态。因此,为了不断地提升自己,我们教师应当为自己不断确立前进的目标,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学无止境,通过问题意识让让自己走得更高更远。

为了让课程精彩每一堂,教师要有“钻业”的思想——全心钻教育。

三、 路在常规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高质量的评优课中,大家随处可见教师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声口令,学生就能心领神会,令人羡慕不已。其实,那师生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切配合,完全取决于教师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和教学素养,但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它是教师长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反复磨练而成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你羡慕评优课中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潇洒自如的表现,那就得从狠抓教学常规开始。

为了让课程精彩每一堂,教师要有“敬业”的思想——日日思教育。

总而言之,好的常态课,应当是感觉上令人舒服的课,氛围上是和谐的课,实效上是扎实的课。

各位同仁,教学质量的提升依靠常态课堂,我们只有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指引下,以“发现”的目光审视常态课堂,以“反思”的襟怀走进常态课堂,以“探索”的姿态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才能让学生“一课一得”,并且“得”的扎实、深厚、丰富、持续不断。

 

参考资料:

1、严育洪 《问诊课堂》《微雕课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仁贤《教学艺术技法指南》(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年江苏省“师陶杯”二等奖

汪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