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 气
发表日期:2010/3/24 15:06:35 作者:无
在中国,有所谓“好男不当兵”的老话;在英国,献身沙场,是绅士才配拥有的荣誉。
在中国,“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在英国,“君子动拳头,小人动刀子”。中国人——
这里涉及到的,是民族气质的不同——更是男人标准的天差地别。
我想说说男人的勇气。
个人以为,男尊女卑的恶劣传统,恰是造成中国男性整体质量历史性、民族性赢弱不堪的重要原因。少年之时,父母呵护娇纵;成家之后,妻儿百依百顺。一方面骄横跋扈,一方面虚弱无能。这种分裂的人格。不能不追溯到他们童年所受的对待。
前面说过:树立父母基于理性的绝对权威,让孩子从小习惯于顺从正确教导,这不是抑制个性,恰是从小教会他克制欲望,成为真正的强者——真正的男人。
洛克说得好:“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
“恨铁不成钢”——在我们这里,当儿子成为你强大而可恨的对抗者时,父母往往如此叹息。他们忘记了,钢不是恨成的,而是在砧上、在火里,千百次锤炼出来的——他们何曾炼过?作为教师,面对父母的叹息和眼泪,我想说的是:“当吃饭都需要哀求,都是在帮你吃的时候,你竟然希望他为你而读书、而勤劳、而懂礼——这不是很贪婪、很可笑吗?”
荀子以为,礼的制定源于食物分配。我以为,父母是否具有起码的教育素养,完全可以从孩子的餐桌上表现看出来。
“我看见过有些儿童,用餐的时候无论什么食品绝对不去要,吃了自己所得的一份就心满意足了。我在别的地方也看见过另外一些儿童,无论见着什么东西都哭喊着要。每盆菜都要,而且还得先吃。这两种儿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岂不是因为后者惯于获得所要的或者哭着所要的事物而前者否吗?我觉得儿童的年岁越小,则其放佚不羁的欲望越宜少予满足,儿童自己的理性越少,就越应当受到管理者的绝对权威的约束。”
作为教师,特别厌恶家长时时念及孩子作为独生子女而具有的特殊性,而期待针对性的教育。对于这些父母,我要说的是:个个都独生,就加倍地个个不独生。对于独生子女,我能想到的最高赞扬就是:“这孩子不像独生子女。”作为父母,最好的爱的方式,就是忘记他是独生子女。有一对工人夫妻,出于特别的爱,他们给儿子起名“多”,意思是:一个孩子,我当他是很多孩子里的一个来养育。
这样的父母,太少。
当孩子幼小的时候,他便机灵地使用自己的武器——哭泣。如果你让他使用有效,那么,当你败倒的时候,不要以为孩子将因此而有了个性,因为你所养出的棱角、尖刺,迟早要向内——向你、向他自己深深地扎进去,难以拔除、痛不可当。当你因为“疼爱”,屈服于哭泣,满足他看起来不足挂齿的无理要求时,请你记住:真正的男人,生活的强者,正在一点点被杀死。
听听长期担任家庭教师的洛克是怎么说的吧。对于我们,他的话不啻是当头棒喝和难能可贵的解毒剂。
“哭泣是一种不可放任的儿童过失。他们的哭泣有两种,一种是顽强的跋扈的,一种是吵闹的,怨诉的。第一种是绝对不容许的,讲道理不行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吝惜鞭打,而且要打到达到目的为止。第二种也是不可鼓励的,儿童受到小小的痛苦就爱哭,受了最轻微的一点点伤害就要诉苦与叫喊。我们可以帮助他、安慰他,但绝不可以怜悯他,因为怜悯使他们心理脆弱,使他们受到一点点轻微的伤害就受不住。”
冷酷吗?——英国绅士,他们的温驯、自制与勇气,就是这样锤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