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苦海微澜>>阅览文章

对课堂改革的思考

发表日期:2010/1/20 22:20:26 作者:无

一、课改的背景是什么?

当前的中学教育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厌学问题,二是后劲不足问题。

厌学问题:学生在幼儿园上学的时候是非常好学的,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后劲不足问题:据统计,世界上的国家平均立国37年,就能产生一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而我们立国已经60周年了,至今没有一人登上这一世界科学高峰。

问题的产生,虽然不能完全归罪于我们的基础教育,但无法否认的是我们的教育缺少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方法和老师。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协调好继承与改革的关系,走出一条优质高效的新路。

二、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感受求知的乐趣;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讨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素质。

三、课改改的是什么?

1、改的是教室的形式:座位调整便于交流合作、改教室布置便于学生书面表达。

2、改的是课堂的主人:改重教师的教为重学生的学。

3、改的是学习的方式:改重单向传授为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点拨。减少教师讲与学生被动听的时间,增加“学生说,学生做,学生互动的时间。

四、课改中教师该做什么?

1、以自己的无为造就学生的有为。

我们教师只有一个脑袋,而一个班上有几十个学生,教师又怎能用自己的思维涵盖所有学生的思维呢?更何况,老师的思维就真的比学生思维好吗?就真的容易让学生所接受吗?(学生到底如何,高年级的老师对此应该最有感触。)

所以,备课的时候应当重点思考如何对教材进行重构,突出知识的主干,大胆、大量删减可以不由教师讲而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感悟的内容。形象地说,传统备课是在做“加法”,课改教师的备课要学会做“减法”。备课时想的第一个问题,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应该是:什么内容可以不讲?什么内容是非讲不可的?

什么是可以不讲的呢?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也不讲。那什么内容是非讲不可的呢?讲学生容易混淆的,将学生容易错,讲学生容易疏漏的,讲学生想不到的,讲学生想不深的。

2、以真正的“主导”体现真正的“主体”。

打个比方,导游职责就是带旅游者去参观。实际上,大多数喜欢旅游的人都不喜欢导游。因为他指你去东,你不能去南,不能去北,更不用说去西了。所以,多数人真心喜欢的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导游。

学生越大越希望尝试,他们希望创新,他们希望走出自己的路!我们的教学却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的思维导入我们事先预设的轨道,学生甘心吗?久而久之,思维受到长期制约的学生能够感受学科求知的无穷魅力吗?

有一种做法是比较特别但却有着很好的效益的:当学生产生学习上的问题来求问时,力争不直接地回答,对于a同学提出的问题,让b同学回答;对于b同学提出的问题,让c同学回答;对于c同学提出的问题,让a同学回答……。每个人都有提出问题的权利,每个人在得到别人的解答的同时也有了回答别人提问的义务。

在这过程当中,尽量当一个组织者,甚至是旁观者,不以自己的思维左右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畅所欲言。当他们的解答有不正确或不严谨的地方时,试着用疑问的方式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

一句话,课堂上,练在讲之前,内部问题内部解决,讲在关键处。

五、课改教师因具备哪些素质?

1、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让“爱”感染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增强终身学习能力。陶行知说过:“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新形势下教师的业务知识必须更加全面。文理科知识都应懂得,还应提高思想、心理、音乐、体育、美术和劳技等方面的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适应教育改革的潮流。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广泛用于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去。 

六、怎样让教师真正地投入课改?

1、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

2、用荣誉来驱动。

3、用完善的、合理的考核制度来驱动。

七、怎样让教师科学、有效地参与课改?

1、引导教师进行必要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观摩。

2、有具体的科学的操作方法与要求。

3、改革指导小组、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真实而有目的。

八、课改中怎样让学生动起来?

首先,让学生愉快学习。

1、因兴趣而愉快。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力争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醒学生,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动起来。

2、因熟悉而愉快。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有了兴趣,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去。

其次,让学生主动学习。

1、让学生因懂得合作的方法而主动学习。

2、让学生因懂得动手的方法而主动学习。

3、让学生因懂得发现的方法而主动学习。

九、课堂内容的确定。

围绕教材的每个篇章,全局考虑,选准发展点,既要教好教材,又要用好教材。

十、课改后作业的问题

1、形式:追求多样,但书面作业仍是必须的形式,不可少。

2、内容:围绕发展点,人人有话说。

3、容量:堂堂有,天天有,日日均衡。

十一、课改中导学案的问题

导学案不是问题的堆砌,密如繁星,而应当是皓月当空,稍有几颗明星相伴。所以,老师必需将工作做得更加精致。

十二、高效课堂的特征有哪些?

1、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问题真正解决于课堂,解决于学生。

2、问题解决中学生动了脑、动了手、动了口,甚至还有争论。

3、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知识、能力、价值观)

4、课堂上教师发挥了引导的作用,发挥了点石成金的提升作用。

十三、课改中差生的问题

1、保持原来的课堂差生的问题就能解决吗?

2、改革的课堂真的不利于差生的发展吗?

3、改革的课堂是否有利于好生更好呢?

十四、不愿课改的原因

1、课改后最大的受害者是教师,因为改变需要付出努力,重建更要付出努力。

2、没有认真学习、深刻反思,只是主观地认为课改是换汤不换药。

十五、如何看待课改中的低效与无效?

这种情况是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对待,认真思考必能解决,不可惧。

十六、课改是作秀吗?

如果这种作秀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又何尝不可?

十七、课改就必须改革评价体系吗?

1、任何改革都不是对旧有东西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改革不合理的因素,使之更趋于合理、科学。

2、试问,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呢?没有。追求最好是改革的理想,追求更好是理性的改革。

 

汪方海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