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校园快报>>学教专栏>>阅览文章

反思课改——仅是个人观点

发表日期:2011/3/3 14:25:37 作者:无

我们强调教师每人事先都要初备不同的学案,然后在集体备课时共同确定学生所使用的学案,再发给学生。这个做法,是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促使教师专业成长,而不是仅仅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案设计和使用的基本程序各地有所不同,但不能只考虑减轻负担而忽视懒惰滋生。因此,学案使用也是双刃剑。

如果抽调部分骨干教师统一提前编制出学案,再提供给教师们使用,那教师们肯定皆大欢喜,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从整体上弱化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力。因为统一的学案拿出来,教师绝大多数都不备课,这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从管理上说,愿望是好的,可是与教学和教研实际错位太大,这是当前应该觉醒的问题。

当今,教师不备课、不思考,甚至什么都不学的不在少数。如果搞统一的学案模式,教师们谁都不会费心费力搞教研了,当然是会受到欢迎的。看似有效的方式,如果弱化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力,即便愿望和立论如何合理,那么这种方式也肯定是害人的。如果教学如此简单,那就完全可以用传媒手段替代教师了。

教育不是现代化工厂的生产线,教师也不是传统知识的输送器,课堂更不是锻造零部件的大车间。工业化生产,可以统一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提高效益。纵观当下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借鉴,给人的感觉越来越像工业化生产,推广模式就像推广设备与技术一样,那样让人热衷,甚至狂热,还附带了经济意味。

对于外地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一些教育同仁蜂拥而趋,有的近乎于崇拜。应该承认此举的积极意义,但也应该意识到此种现象所未显露出的危害和危机,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现象,而萌发的是一种教育产业现象。潜心探索者有之,推波助澜者有之,虔诚拜谒者有之,其经济操控者是谁呢?其获益者又是谁呢?

慈禧当年坐了一次西洋汽车之后就再也不坐了,不是因为西洋汽车不好,而是所坐的位置让自己不尊严,那辆汽车也就因此成了摆设。那么,一些照搬来的教学模式何尝不是摆着呢?不具备人的适应力,即教师的认可和驾驭能力,特别是不具备环境条件,即学校管理的基础和水平,致使很多照搬来的模式半途而废。

当今的教育,从根本上说不是的问题,而是的问题。怎么考就怎么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和巨大的惯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教育是出来的无用,而不是教出来的无用。教的需求、考的需求与社会需求、人的发展需求严重错位,甚至本末倒置。教育已不再是服务社会,而是服务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