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校园快报>>学教专栏>>阅览文章

教研漫谈

发表日期:2011/3/3 14:46:44 作者:无

有人说教师工作有两大累:一是监考,二是听课评课。分析了一下,所说的监考之累,那是熬时间的累,是简单枯燥工作持续的累。对比之下,监考倒是有情可原,但是听课之累,则是因为大多没有听进去,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听课,所以肯定要累。我认为,教师真正的累其实还没说出来,备课之累才是真正的累。那么,备课为什么没有被人说成累呢?是由于备课走了形,把备课简单化了,所以并没有感觉累。

监考和备课且不去说,听课活动倒是可以说几句的。教师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听课,如果是为了单纯地完成听课任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听课的意义和价值,变成了为听课而听课。如果是为了学习而听课,就应该深入分析课堂中的利弊与优劣,做不到这些,也不能真正学习什么。可能有些教师会有这样的说法:课堂太差太乱,没什么可学的东西。我倒觉得,所谓学习不一定都学习优点,发现别人的不足也应该是一种学习。在课堂上发现了别人的不足,这时候就要问为什么?是怎么出现的不足?作为别人,特别是作为自己,应该如何克服和改进?对于众多的普通教师而言,又不是名师,哪有那么多的典型做法和突出优点可学呢?所以我认为听课并不是单单地学习优点,而更多地应该发现不足,可能别人的不足也是自己的不足,最起码自己能够引以为戒。教师在听课过程中,应该运用逆向思维,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应该定位于这个思维去听课。能够发现别人的不足而对照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如果总是抱着学习别人优点而去听课,这其实就是把学习给窄化了。只有理解到这些、做到了这些,听课才不会感觉累。听课目的不明确,听课思路不清晰,听不下去那叫难受,能不累吗?

至于评课,几个要素抓不住,评课就没有着眼点,说东说西谁都能做到。在说课过程中,甚至有些教师把枝节性的问题当做主要问题去说,别人所说的主要问题自己也不能够理解,按照自己的狭窄思路“一条道跑到黑”。教师、教材和学生是课堂上的三大要素,教师怎么教、教材怎么用、学生怎么学,这些并不一定以一些教师的片面理解为转移的。涉及这三大要素,教师怎么教、教材怎么用、学生怎么学,但并不是教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教材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这也是评课必须着眼的几个方面。因此,从这几个角度切入进行评课才是全面的,否则只能称其为点评。教研活动经常进行所谓的“点评”,因为存在片面性、倾向性和不确定性,表面上看似精彩与到位,长此以往也是有害的,无异于对课堂教学的误导,这也是教研工作中应该警醒的问题。

当前,教师评课还存在一大弊端,就是很少评教材使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如何使用教材,并非指丝毫不差地遵照教材。名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就是能够对教材进行删繁就简。比如语文教材,可以适当调整编排顺序,也可以置换文章,自然学科的教材调整顺序相对要难一些。教材是个例子,如果不这么理解,那么世界上只能有一个版本的教材了。再说任何人编写教材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地区和所有学生,地域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需要教师去关注,并需要教师予以解决。

吃透教材其实比较艰难,并非像一些教师认为的那样,只要把知识点扫清了就是吃透教材了。我可以这样判定,我们这个地区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吃透教材。教材是什么?教材的编写体例是什么?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什么?教材的编写原则是什么?教材是围绕哪些目标进行编写的?教材编写的逻辑思考是什么?等等问题,其实在教学上和教研上还都没有搞清楚,不理解和领会这些内容,也就意味着没有吃透教材。新课程的教材,已由过去结论性知识呈现模式,转向猜想、探究、验证呈现模式,这也是教材编写所遵循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从这个定位上讲,就存在一个区分点,“教学”并非与“教知识”等同。

我认为,有实效的教学和教学研究,首先要解决教材及教材编写的一系列问题。如果以这些为切入点进行系统教研,都能认识和理解教材的一系列问题,那么教师整体的专业水平提高就指日可待了。可目前教研工作的情况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虽然出现了一些主题性研究,并与一些理念密切关联,但是与教材的研究却出现了偏离,有的甚至已经出轨。系统研究教材,教师个体一般很难做到,需要在区域上出现专业引领,才会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搞好有效教学和有效教研的前提。否则都在混沌之中,什么都不能有效。

 

都在说要遵循教育规律,但是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连规律都不懂怎么去遵循呢?从教学来讲,绝大多数教师如果不懂得教育规律,具体地说不懂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就不能利用这些规律。事实上,不但没有遵循,而且还在破坏规律。比如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周期:体力周期为23天、情绪周期为28天、智力周期为33天,还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等,这都是规律。所以,要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并不是没有用的。教师们往往习惯于“用心良苦”的方式来对待学生,就是以“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对学生没有坏心思”为出发点,好像这些是教育学生的基本信条,并被多数教师所遵循。其实这些说法的背后,大多存在违背规律的现象。

对于“规律”,多数教师会认为这是个大概念,和自己没多大关系,且不知规律遍布于各个细节。一些教师可能还认为,所谓的规律无非是学习方法和知识内在方面的,并没有意识到还存在于生理和心理方面,这些需要改变。不相信规律就等于蛮干,蛮干现象遍布于教育教学的诸多细节,好多并不被教师们所意识和警觉,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为出发点,好像主观上无恶意,这就是前提条件了,其实这样对于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产生并无益处可言。在客观上,一些教师的这些主观愿望恰恰是建立在违背规律基础之上的,由此出现了一些教师不管青红皂白,动辄对学生强压硬卡、无度布施,甚至不惜伤害学生自尊等现象,都与不尊重规律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