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孩子” 如何“富教育”
发表日期:2009/9/7 21:24:40 作者:无
事件回放 杭州飙车事件发生后,很多人说,以胡斌为代表的“富二代”生活方式应该受到谴责。伴随着民间财富的高速增长,所谓的“富二代”教育,可能不仅仅是某一个群体的问题,而将是关系一代人的大事。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命题:日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究竟该如何教育下一代?
“富二代”教育的缺失
作为“富二代”的家长,许多成功人士曾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奋斗历程,因为忙于事业,对孩子疏于管教,加上“不想再让孩子吃苦”的想法,导致对孩子过于呵护。而“过犹不及”,他们错就错在对孩子只注重物质给予,却缺乏精神培养,没有让孩子养成一些重要的性格和品质,比如意志力、拼搏精神、责任感等。这直接导致了孩子人格上的不健全,因此才会有他们的挥霍无度、有恃无恐、漠视生命。
生长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们,应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首先,自己能够在条件优越的家庭中成长是十分幸运的,应当怀一颗感恩的心善加利用,否则便有可能适得其反。其次,要规划未来,确立目标,明白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父母赐予的,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不可能干一辈子,自己总有一天要独立,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倘若自己碌碌无为,心甘情愿变身成为“啃老族”,终将坐吃山空。所以要有意识地不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素质,要树立更高的目标,争取比家长做得更好,这样才会有一往无前的动力。
刘亮
对生命没有敬仰、没有畏惧,危害公共安全毫不在乎,这是“富二代”教育最大的失败。无论是“富二代”的家长,还是教育者,都应该深思这一事件背后的问题,通过积极措施,使“富二代”能德才兼备。没有谁能永做孩子的保护伞,对于父母创造的财富、创办的事业,还需“富二代”来传承光大。退而求其次,“富二代”平庸一些也不要紧,事业还可以请人管,怕就怕教育缺失,这批人沦为“公害”,放大财富的副作用,危害公共安全。这样,不仅会使家长一生的事业和心血毁于一旦,更重要的是给社会带来危害。另外,“富二代”的胡作非为,还会让公众对“财富”产生仇视心理,不理解财富的善意力量,影响到社会正常的财富生态和创富机制,这才是我们不愿看到的。鉴于此,“富二代”的家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用更多的时间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培育他们的精神世界。
另外,现在的学校教育“唯分数至上”,缺乏真正有效的素质教育,尤其缺乏基本品德的教育养成。因而,明德尚美、遵纪守法、敬仰生命、关爱他人这些基本的德育常识,也有待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彰显。
崔中波
富不能惯孩子
富有了,可以给他改造学习环境,可以带他去旅游,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增长他的知识,可以给他买高档的智力玩具,可以买适合他的大量书籍;有钱要“富”在他们的身体强壮上、“富”在丰富他们的知识上,可以陪他多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要叫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要教他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要教他以人为本,要让他自尊、自爱、自信、自重、自知之明、自食其力;要叫他知道人生的价值,人间的真、善、美——这就需要呵护人的阳光的培养意识和因人制宜的教育方法。
路俊岭
“富”在“富精神”
相关链接:
近日,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田文江提议,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要装穷,防止孩子成为败家子。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腾讯教育频道,对此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58人参与,其中“80后”占53.6%,“70后”占27.9%),87.3%的人赞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而目前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父母在物质上尽力满足孩子,精神教育不够。
你觉得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怎样才算是“富教育”?调查中,82.6%的人认为应该培养孩子独立、负责的性格,其次是重视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72.9%),再次是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意识(72.7%)。此外还包括:注重孩子的人格教育(71.6%),发掘孩子的个性和特长(66.8%),以身作则(53.8%),让孩子多读书(47.1%),孩子的教育开支绝对不能省(32.3%),带孩子出去旅游(26.9%),仅有3.2%的人选择“给孩子富足的生活、学习条件”。
被过度满足的孩子并不快乐
父辈给孩子巨额财富的同时,也要给予相应的优良品质。否则,这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他会生活在一种不真实的环境里。人生有常态,比如你是学生不挣钱,就要过节俭的生活。但有的富人却忽略了这一点,给了孩子很多钱,这样使得孩子从小就成为财富的奴隶。也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很容易,什么都可以用钱摆平。所以真正的名言应该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
世界巨富洛克菲勒每星期只给孩子5美元零花钱,并且要求孩子记账,他这样做和有钱与否没有关系。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的节制精神,而不仅仅是为了省钱。这种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为了根本、长远的利益,而克制个人一些暂时的欲望。如果你屈服于眼前的诱惑,那么你将一事无成。实际上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品质。
欧美国家经常有人做“糖果实验”。在幼儿园的孩子面前放着他们喜欢的糖果,一盘量多、一盘量少。然后跟他们说,想吃多的这盘就要多等待15分钟或半小时,要是等不及,只能吃那盘少的。跟踪调查发现,那些能够等待的孩子远比迫不及待的孩子有出息,因为他们更有独立性、克制力和忍耐力。前些年,一位澳大
但事实上,一个被过度满足的孩子并不快乐。社会心理学上,有个饱享剥夺理论。当你的需求被过度满足的时候,你的快乐也被同时剥夺。这非常有意思,你充分满足孩子,但是孩子并不快乐。一个人如果学会克制、忍耐,反而会感到快乐,因为他会把节制后的获得看成对自己的奖赏。延迟满足,反而会获得更大的幸福。
我们教育的缺陷在于:过度地满足孩子,不让孩子受任何委屈。在现在的中国家庭,这是一个趋势。这会造成孩子不能等待,会变得越来越任性、冲动,不能克制、忍耐,容易攀比,易受诱惑。像杭州飙车的例子就是这样。在诱惑下,很容易行为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