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并成长着
发表日期:2007/11/20 12:09:01 作者:无
——“南京市初中语文教师常规教学能力抽样调研检测”感言
江宁区陆郎中学 周莉
那个冬日的上午,阳光懒懒地照在地上,北风如丝丝银线掠过脸颊,似乎告诉人们寒意正浓。坐在考场里的我,做完答卷,手脚虽冻得发抖,脑海里却像煮沸的水一样翻腾不息,因为手中的这份调研检测。
这份《南京市初中语文教师常规教学能力抽样调研检测》将我的思绪带回到了过去:
一个金秋九月,满怀憧憬的我第一次登上三尺讲台,握着手中的语文课本,看着台下几十双纯洁又幼稚的眼睛,心里又是紧张又是害怕。背了不知多少遍的教案早已逃走了,此时,我就觉得自己是个刚会说话的婴孩,期期艾艾,言不达意。终于熬到了下课铃响,我的第一堂语文课就在学生们善意的笑声中结束了。这堂课与其说传给了学生微少的一点知识,不如说它也给了我上了重要的一课,它让我明白:拥有满腔热情和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固然必要,但它们离开了课堂实践,就如鱼儿离开了水,没有生命。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结,碰撞出灿烂的火花,才有可能诞生一堂合格的语文课。
不知不觉地,身边带的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老师”这个称号已陪伴我数个年头。数年来,同行老师的帮助指导,区校组织的各类培训,让我成长了许多。好课评比中,同行老师告诉我:内容应决定形式,有科学性的语文教学内容应决定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决定新课程理念落成和价值的实现,不能为强求课堂形式的活泼而失去最本质的教学内容。那样只能像绣花枕头一般。作为新一届区中学语文青年骨干教师提高班的学员,我也有幸参加了观课培训,看到兄弟学校老师在讲坛上张弛有度地授课,听着大家观课后的交流与反思,我意识到,教师的成长就是课堂的成长,教师成长的一切体现于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的理念、个人的经验和专业技能会得到最集中、便捷的体现。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出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只有将这些与所教文本相结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又一个深秋,又一个锻炼的机会。当《南京市语文教师常规教学能力抽样调研检测》通知及样卷发到手里时,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要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必须要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吃透”新课标和学情,要科学地进行教学。
《调研检测说明》明确提出调研目的和内容。我想,市教研室组织这次调研测试活动的初衷也能由此看出,那就是要告诉我们,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课应该怎么上。确实,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冲击着每位语文教师,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被否定,一贯来以讲授为主的阅读教学成了众矢之的。许多一线语文教师陷入困惑:阅读课到底该怎么上?这份《调研检测说明》,为我们拨去了眼前的迷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人有茅塞顿开之感。它用样卷的形式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依据新课标和学情;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板书,要根据文本教材和教学目标。语文课要立足于文本的语言之上,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因此,阅读教学的重心就应放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上。如样卷所给例文《桥之美》的教学目标首先就是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而其设计的教学重点和情境问题(如诵读、品味词语、仿写等)也突出了这两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里强调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教师就应在教学中重视对教材中人文因素的挖掘,并能巧妙地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桥之美》在教学目标中就提出,要让学生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有审美情趣的人。事实上,让学生得到美的领悟和享受的,不仅是文本,更有教师的语言、教态及板书。
综观这份调研检测卷,我们应该明白: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而非政治课、生物课或其他。教学一定要先做好备课,心中一定要有本学科的明晰完整的知识体系,要注意知识随文教的问题。
这次调研检测我得了“优秀”,尽管如此,我自知万里长城不是一天两天筑好的,一个人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长大的。如果说我的教学经验在一点点增多,如果说我的专业技能在一点点提高,如果说我的教学理念在一点点更新;我想,这都得归功于我的书本,我的同行老师,我的学生。是他们给了我学习的机会,让我在学习中成长。我知道,要真正做到“好学上进,善教能研,求真务实”,这还只是个新的开始,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