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基层党建>>文献荟萃>>阅览文章

中共南京市江宁区委教育工委、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

发表日期:2021/3/7 10:09:56 作者:葛宁宝

义务教育质量关乎孩子成长,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形成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现就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满足江宁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普遍需求为导向,以“为学而教,立德树人”的教学改革思想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主要目标。(1)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不断健全立德树人实施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时代新人。

(2)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教学改革示范引领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培育和形成有影响的区域教育内涵发展项目,形成特色鲜明、品牌众多、质量凸显的长三角地区高品质发展样板区。

(3)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形成丰富多样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样本,用现代教学理念改进常态课堂,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和办学品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

二、完善管理体系

3.重视思想理念引领。学校要确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使理念体系始终保持时代性与先进性。强化教学管理职能,积极、深入地领导开展教学研究,善于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学校行为和学校工作中,转化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行为,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责任单位:普教科、教科室、教研室、各学校)

4.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课程文化建设为重心,通过项目引领、载体创新,进一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学校选择具有优势的项目,自主做好项目规划论证、研究提升、经验推介等工作, 培育出体现自身办学理念、办学精神的特色品牌,通过特色品牌提高办学品位, 进而取得学校成员的认同,赢得社会和群众的满意。(责任单位:普教科、教科室、各学校)

5.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提高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水平。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为宗旨,指导和规范学校完善课程设置,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强化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轻负高质”教改探索,着力改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责任单位:普教科、教研室、各学校)

6.完善教师发展机制。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建设一支师德为先、能力为重、梯队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名优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学校通过项目、专题等推进的方式带动学校师德与师能的整体提升。建立各级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和研修资源库,加强教师发展共同体研究,完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教学团队建设。(责任单位:人事科、教研室、教科室、教师发展中心、各学校)

7.融合教育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在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同时,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课外学习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运用,推进数字化校园的整体建设,打造智慧校园,扩大网络学习空间的覆盖与应用,丰富数字教学资源,建立区、校两级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责任单位:电化教育中心、教研室、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各学校)

8.促进学校家庭共育。学校要把家长作为开展教学改革的合作伙伴,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的作用,引导家长积极支持学校教学改革,并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提升教师家校沟通与指导能力,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相关学习要求,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环境。(责任单位:普教科、各学校)

三、优化课程设置

9.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标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学习、生活习惯。(责任单位:普教科、教科室、各学校)

10.增强课程领导力。以学校课程愿景为引领,突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着力课程实施的统筹推进,凸显学校课程的文化性、统整性和校本性。增强引领学科团队对课程的理解、重构、创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建立学校课程检查反思制度,引导学校和教师积极执行学校课程方案,自觉反思课程实施效果,主动改进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建立课程实施、监控、评价与改进机制。(责任单位:普教科、教研室、各学校)

11.优化课程结构。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完善优化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互渗透、影响,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注意传统和文化的再挖掘,重视实践体验活动,在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受到熏陶。(责任单位:普教科、教研室、教科室、各学校)

12.开发课程资源。在认真规划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要结合学校的教育目标,积极挖掘、整合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按照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发展特色、统筹整合的原则,依据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及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学校条件、学生需求等要素,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突出校本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加强校本课程监管,提高校本课程质量,原则上不编写校本教材。(责任单位:普教科、教研室、各学校)

13.推动特色学科建设。借助课程规划的实施推动“特色学科建设”。从“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学科课程建设、学科团队建设、学科学习”等方面开展特色学科建设。特色学科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创新性;学习方式的实践性、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责任单位:教研室、各学校)

四、创新教学实践

14.实现“为学而教”。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方式的选用,从教学手段融合到教学评价的实施都应建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基点上。要将注重教学活动的形式转向注重教学活动的实效,积极创设促进师生平等、民主、开放式思维对话的课堂氛围。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和选择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量,以精选提高实效,减轻学生负担。大力推动全区形成“为学而教”的课堂生态。(责任单位:教研室、各学校)

15.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系统改进和深化,教师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活动场景的设计,注重高阶思维的培养,在教与学的转型中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丰富情感,培养思维,形成能力,将知识内化为关键能力。(责任单位:教研室、各学校)

16.提升学习力。掌握学科本质,借鉴脑科学、儿童学多种学习理论的核心研究成果,理解学习的本质及特点。优化教学方式,紧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节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细化课前、课中、课后指导策略。注重体验式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责任单位:教研室、教科室、各学校)

17.拓展学习空间。创新学习空间,将学习环境设计与新型教学方法相匹配,运用个性化、项目化、研究型、合作式等学习策略,在创新的环境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核心素养。(责任单位:教研室、教科室、电化教育中心、各学校)

18.形成校本特色课堂。探索体现学校课程理念、适合各校生情和学科特点的校本化课堂模式,明晰校本课堂主张、基本特征和操作要点,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各校要根据学科特点,积极总结提炼教学改革成果,挖掘课堂教学改革新举措,形成百花齐放的校本特色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责任单位:教研室、教科室、各学校)

19.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建立以激活学习潜能为重点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完善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评价制度,关注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和思维品质培养,完善基于数据的各学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质量分析、反馈和改进机制,逐步形成区域多元建构的学业评价体系。(责任单位:教研室、督导室、普教科、各学校)

五、促进教师发展

20.全面强化师德建设。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标准,做好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重师德、崇学习、爱读书的教师文化形成。加强师德考核,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坚持惩防并举,加大违规行为查处力度,着力防范师德问题发生。(责任单位:人事科、教师发展中心、审计督查室、各学校)

21.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与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和学最优化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口。建构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情感智力融入于认知教学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把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和自主学习、合作沟通能力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责任单位:教研室、教师发展中心、各学校)

22.突出教学研究能力。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开展研究,以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难题为研究对象,建立个体与团队的研究项目,突出教育科研态度、方法与效率,形成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工作状态。搭建多方位展示平台,促进教师善于通过教学研究活动不断取得教育实践新智慧,探索教育教学新领域。(责任单位:教科室、教研室、教师发展中心、各学校)

23.提高教师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勇于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推进教育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培养人才的能力。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教学创新方法、将教师的创新实践和成效纳入教师职务晋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形成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推动教师积极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锻造一批能教学、会研究、有特色的专家型教师队伍。(责任单位:人事科、教研室、教科室、教师发展中心、各学校)

六、强化组织领导

为全面落实江宁区深化教学改革意见,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特成立深化教学改革组织机构。

1.江宁区深化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组  长:周  强

  副组长:刘尹武 高红英 蒋开华 宋  翔

  组  员:马富平 费  扬 王家文 王德强 王素军

          朱卫华 陶著强 宋 熠  邵吉荣 汪圣龙

2.江宁区深化教学改革办公室

主  任:汪圣龙

成  员:陈林静 王  萍 褚裕锋  陈 冬 黄秀旺

戴厚祥 许海清 邓  庆  薛 慧 衡其林

3.江宁区深化教学改革专家委员会

成  员:柳夕浪 成尚荣 杨九俊 董洪亮 董林伟

吴永军 汪茂华 严必友 左  坤 朱建明

七、细化实施步骤

为充分保障全区各义务教育段中小学深化教学改革的区域推进工作,教育局相关科室、直属单位以及各学校要在区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有机整合区域教育行政与专家的资源和力量,采用“政策推动、专家引领、典型示范、区域推广、活动辐射、表彰先进”的策略,以研究引领实践。责任单位排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主责单位,各学校围绕教改具体内容,结合校本实际,选择相应适合的内容进行实施。

(一)改革起始阶段(2020年1月-2020年7月)

1.学习调研。局机关相关科室、直属单位、各学校深入了解教学基本现状,掌握学校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校长、教师讲坛、沙龙等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组织学习相关教改理论与全国典型教学改革实践样本,提高对教学改革的理性认识,提升深化教学改革的思想意识。

2.顶层设计。2020年上半年,局机关相关科室、直属单位围绕局深化教学改革意见制定本部门的具体实施计划,出台系列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突出课程与课堂的管理、教师的培养与评价、学科教学与教研的管理与评价制度创新,推动全区教学改革;各学校围绕教改具体内容于2020年10月前制定详实可行的校本教学改革方案,细化实施步骤和具体举措,上报区深化教学改革办公室。

3.试点引领。全区教学改革启动后,采用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策略,选择部分中小学校在2020年1-7月间,进行深化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及时总结试点经验,为全区义务段学校教学改革提供样本。

4.论证指导。组织区内外专家组成深化教学改革方案评审指导组,对局机关科室、直属单位、各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方案进行论证评估,并指导做好方案的修订与完善,对试点学校做好全程指导、经验总结和成果推广。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指导团队教改,并分片到校进行个别化指导。

(二)全面提升阶段(2020年8月-2022年7月)

1.专题活动。组织教改论坛与现场展示活动,主要交流与展示对教改的认识,教改校本培训的经验,教改推进的方式与做法,课程与课堂教学校本特色的构建。

2.实践反思。邀请专家走进学校,找出教改问题,发现教改典型,指导教改实践。各学校加强实践过程中的反思,选派部分校长和骨干教师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教改经验,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3.完善评价。建立评价标准及评价策略,调整相关机构管理职能与管理方式,完善推进过程中相关管理制度,将教学改革作为年度学校评估的重要内容。

(三)凝练特色阶段(2022年8月-2022年12月)

1.评估表彰。通过对学校教改设计、实施以及成果的评估,评选出优秀的教改经验、教改学校、教改团队与教改个人。

2.成果提炼。所有教改单位梳理与总结教改经验和成果,如典型课堂教学模式、育人文化、管理制度,校长办学智慧,教学改革的优秀案例,教学研究新成果。举办江宁区教改展示研讨会,推广教改经验,使教学的高效益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推动各校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

3.形成品牌。推动教改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文化,并建立“生态”,形成教育常态。通过班级、学校,课堂、课程、评价等不同组织、不同领域的文化建设,推进教育变革发展的新常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呈现江宁各校课程与课堂特色,彰显学校文化底蕴,促进一批优质品牌学校的形成。

江宁区《关于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三年,由江宁区教育局全面负责组织实施。 

 

 

中共南京市江宁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