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因何难
发表日期:2008/5/1 9:05:58 作者:无
中小学生犯怵作文仍然是当前很多教师和家长头疼的一件事。每到作文时就会看到有学生咬着笔尖、紧皱双眉、冥思苦想的痛苦之状;而且学生写出作文来也往往是内容肤浅,假大空话连篇,味同嚼蜡。对这令人忧虑的现象,以下几种原因不能不考虑,需要共同努力解决。
一、学校生活单调枯燥。试想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校生活是什么情形?每天清晨从睡梦中醒来便急匆匆奔向学校,从早读上到语数外,上到政史地,上到理化生,一直上到繁星闪烁的晚自习。冷桌子硬板凳让多数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神情麻木。
为了追求成绩,老师们每天谆谆教导,每节课循循善诱,一张张试卷目不暇接,在题海中浸泡已久的学子们经常身心疲惫。同时,学校淡化了动听的音乐课,美丽的绘画课,激情澎湃的体育课,动手操作的劳动技术课;形式多样的文体比赛也往往被取消。原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变得单调枯燥,何以提供健康多样的写作素材,何以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和创作热情?
对这些厌倦于学校生活的学生们讲再多的“作文技巧”也都如同天边美丽的彩虹。
二、家庭生活太娇惯狭隘。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的孩子到几岁才会穿鞋系鞋带?到几岁能够擦擦饭桌?到几年级才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什么时候给父母端过洗脚水?到多大能独立出行?
恐怕无人否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为现代独生子女的真实生活写照。孩子们个个打扮得光鲜亮丽,吃得白胖精神。平时宠,闹时哄,娇惯成性,心中有谁?
再者,他们自幼坐拥于高级精致玩具之间,成长在电视机“动漫世界”之前,从 “小燕子穿花衣”唱到“两只蝴蝶翩翩飞”。在家庭小天地里相对封闭地成长的孩子们,感情世界往往自私、狭隘和孤僻。过分受呵护的生活经历难以关爱他人、珍爱生活,难以培养健全健康、积极向上的宽阔胸怀,就缺少了一种丰富的生活素材和健康的写作源泉。
三、校外活动少之又少。想一想我们的少年时光:编个柳条草帽玩“捉特务”,炎热的夏天到河中戏水,把麦粒嚼成面筋小树林里粘知了,秋天田野里寻一把柴草烧豆荚吃,雪后田野追野兔,走村串巷深夜追看电影……一件件想来,不觉苦,反觉得回味无穷,同时这不也是丰富的写作素材吗?
可现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少之又少。新课标提倡多种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学生外出一旦出了安全问题可是件大事:家长不愿意,社会有舆论,领导不满意;根据“谁主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 的责任追究制,牵扯到谁,可“吃不了兜着走”。因此,很多学校常年没有校外活动,只是一味把学生“圈在教室里”做试题,讲作文技巧,但作文水平却令人大大伤心!
当孩子们渐渐地疏远了周围社会,原本熟悉的人和事也陌生起来。作文经常出现材料雷同现象,与学生的社会经历少且浅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四、课外阅读量少面窄。“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难以写出华美篇章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得多了,写作手法自然就高一些。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但是,在功利主义十分严重的世风之下,许多学生和家长只求做题技巧,为考高分,上名牌而努力,宁肯花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买试卷资料,也不愿意选购有益书刊。学校也往往热衷于修建高标准楼房、进昂贵的仪器设备,却不愿意购置充足的、有品位的文学书刊,或有些书刊也不愿向学生开放。
想一想,一年到头只看几本破“故事会”和滥“作文选”长大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又少面又窄,怎会“文思如泉涌”?
别忘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是一种“厚积薄发”的活儿!生活经历越是充实深刻,阅读诗书越是丰富广博,各种体验越是在心中充分“发酵”,越容易有佳作展于笔下。但是在当前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太少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腹中空空,笔下无物。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作文之难,不怨学生!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开创有助于学生读书写作的广阔天地!
作者:王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