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尽苍生是“语文”
发表日期:2008/6/5 8:38:51 作者:无
人道是“误尽苍生是语文”这是人们对语文教育长期失误的严正批评。此文试图与诸位同仁一起探讨“语文”何以贻误苍生。
一、宏观指导的长期失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纵观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语文教育一直在歧路上徘徊,一直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直到1986年以前,我国的语文政策基本上是错误的,这种政策性错误直接导致语文教育宏观指导的失物。长期以来关于语文课的本质属性问题,汉语的本质特性,汉字的本质特性,汉字是否落后,是否罪该当诛,拼音文字是否取代汉字等一系列重大的原则性问题,我们的认识是错误的。(其实近百年来,“汉字落后论”的幽灵一直在中华大地徘徊)。长期以来语文界,语言学界的一些是是非非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都未能得到澄清。结果是积非成是,而语文,语言界谁也未能直言。(因为当年“文改委”权力极大)上述所谓“宏观指导失误”,首先是指语文定性上的失误。我们对于语文课的本质属性一直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统一的认识,或曰思想性,或曰工具性,或曰知识性,人文性,社会性,综合性等。忽左忽右,莫衷一是,始终未能把握“工具性”这一本质属性。由于这个根本问题未解决,所以几十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教材编写,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及整个语文教育实践,都必然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二、何谓“语文”,我们已经探讨多年。鄙人以为“语”即语言,而“文”即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其核心是语言。根据不同学段,语文可以分为不同层次:小学通过识字学习语言,中学通过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学习语言,且通过语言学习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大学也是进一步学习,研究语言和文章,文学,文化的关系。总之语言是语文的核心。中,小学生学习汉字,学习文章,文学作品其根本目的是学习汉语。而不是做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或语言学家。那么,语文教育的失误主要症结是什么呢?
三、关于“阅读本位”问题。 由于对语文课的本质属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语文教育研究和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阅读本位,即语文教育各个环节(包括教研与考试)均以阅读为中心。且现行语文教材充其量也只能作阅读教材。一打开语文课本老师很自然地进行阅读指导,而不是语言训练。面对一篇篇各自独立的课文,语文教师的本能反应是,“文”与“道”的关系,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或偏重于道,或偏重于文。即使二者并重,还是把语文课讲成阅读课。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基本没有把“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责不在教师)。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正确把握语文的本质属性。
四、关于“语法本位”问题”。 然而,即使这个认识问题解决了,语文课的教学重点,真正落实到语言训练上来了,但对于语言的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严重制约了语文教学。我国语文教学近近几十年来的有一重大事物是“语法本位”,即在语言学习训练中以语法学习为中心,误以为学习语言知识,分析词类和句子成分,辨析修辞手法,就是语言训练,以为学生学习了这样的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就一定能讲汉语,写文章了。这真是对学习汉语的极大误解。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呢?
五、命运多舛的汉字汉语。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字是我国的法定文字(用拼音字母取代汉字是非法的)。然而不是所有语言文字工作者,所有的语文教师,所有的中国人都热爱祖国的语言。近百年来汉字命运不济,新文化运动把汉字作为革命的对象,立志改革的文人志士斥汉字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鲁迅先生就是当年批判汉字的急先锋。他们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就不能走向民主与现代化。认为拼音文字才是民主与科学的代表,只有拼音文字才能救中国。解放以来,一些食洋不化的先生们,一直“在西洋语法的的范围内兜圈子”(王力先生语)。他们将“欧洲语言里的文法通则,拿来支配我们的语言”(何容先生语)。他们只能囫囵吞枣,生搬硬套地搬来一些西方语言学术语,把这些洋概念拉来充当我们汉语的语法教材。这些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的先生们基本不了解汉语的本质特性,不了解汉语和拼音语言的基本区别。他们的语言学理论与汉语格格不入。更恶劣的是,他们的“科研”在于证明汉语的不规范,证明汉字是现代化的绊脚石,证明拼音语言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共同方向。(即人们所说的人类文化单线发展观)他们就是以这种拾人牙慧的所谓语言学理论,作为政府制定语文政策的理论依据,作为指导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致使语文教育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我们的广大学生成了他们所谓“文字改革”试验的牺牲品。汉字落后论直接导致语文教学中削弱乃至取消识字教学,即等于从根本上取消汉语教学。取消识字教学,学生只读书不识字,这已不单纯是一个语文教学失误的问题,而是一个延续了半个世纪的令人痛心的民族文化灾难——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是中华文化之脊梁。消灭汉字就是从根本上毁灭民族文化,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可悲、最可怕的一场文化灾难。
六、语言对文化的认同。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其文字形式,结构形态,组织形式,修辞手法,审美情趣各不相同。这是客观存在的,极其普遍,正常的文化现象。 因为各民族语言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孕育,产生,发展起来的,是各民族以其各自不同的认识方式阐明世界的的一个意义体系。语言深深大上了民族烙印。因此各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语言学。
七、西方语言学只对西方“科学主义”文化传统认同。 西方文化传统一言以蔽之——“科学主义”。即主客分离的世界观,二元论的认识论,逻辑主义,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分析主义的方法论等。西方语言即以此为背景,为基础而产生。西方语言学即以自己的语言——拼音语言——有丰富的语音,丰富的词形变化,有确定的句型,属于听觉文字。他们的语言学家则以自己的语言为材料,针对其拼音语言自身固有的特点而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语言学理论体系。他们的研究内容,研究原则,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对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形态及文化传统,是相对自足的。如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它的特点是富于逻辑性,模式性,实证性,这是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
八、汉语强烈的主体意识。 汉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源于它强烈的主体意识——汉语是主体生命的展示。这种主体意识来自于传统文化的浓郁的人文精神——中国特有的文化环境孕育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如天人合一的一元论世界观,合二为一的认识论,认识事物注重内涵把握,整体把握,注重体念,感悟,顿悟。其思维富于形象性。有此而产生的汉字有其区别于其他一切拼音文字的独特之处:它是以致 一种视觉文字,有特别的造型与结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但它又不是象形文字,每个汉字都融主客于一体。安子介先生说汉字是写意文字。因此,每个汉字都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能简单的视为“符号”。另外,汉语的词类基本无词形变化,无固定句式,汉语句子基本依事理逻辑组成。汉语语法是一种意合的神摄的意念语法,富于弹性,是所谓的“人治”语法(王力先生语)。
九、汉语和拼音语言不能混为一谈。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单线发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拼音文字并非人类语言唯一的发展方向。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指导汉语的研究,依拼音语言的模式来规范汉语,无易于削足适履。“言必称希腊”的结果是不知有中华,失去自我。 长期以来,就是那种东施效颦的理论在误导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误导我们的语文教学,这是我国语文教育长期失误的一个主要原因。
十、对汉字,汉语需要再认识。 本人认为西方的一些先进文化,科学理念,经典哲学,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改革,对我国文化建设,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都有极大的借鉴作用。但汉语毕竟太古老了,对于汉语的研究要立足本土,回归传统。比如不了解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就很难理解汉字的结构原理,因此这里所说对汉语汉字的再认识即指回到传统的形而上来。汉字研究太需要传统哲学的关怀了。因此我战战兢兢地说,研究汉语汉字要读几本诸如《老子》,《庄子》,《周易》之类的书,真正了解所谓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内涵,了解合二为一认识论的特点 ,否则用今天二元论的哲学搞科学分析,搞逻辑的,形式上的结构解构分析,是根本解决不了对汉语语法本质和汉字结构的认识问题的。本人以为传统认识论的本质是形象与抽象完全结合统一在一起的,主客完全融为一体,即庄子的物我两忘之境。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具有激烈的主体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原因。只有了解这一点,汉字二元合一结构的本质特性。再说汉语的意念“人治”语法 ,如果不了解老子的“道”,很难理解汉语这种神摄的,柔性的,隐性语法,愚以为这种语法就好似老子的“道”——具体的概念是“无”,汉语语法存在于无形。因此对于汉语汉字的再认识应当回到传统的哲学上来。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淡化语言教学,越过语言形式,到它的背后去寻找教学内容,是“阅读本位”;以学习语言知识取代语言训练是“语法本位”,是我国当前语文教学失误的主要形式。热切希望我们共同走出这个阴影。
按语:供大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