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学科之窗>>语文之窗>>阅览文章

“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口号的认识偏差

发表日期:2010/5/24 22:49:42 作者:无

山西《语文报》曾经刊登过一篇初中生叶姗姗的文章《说真话为什么这样难》。文章说,她在命题作文“我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中写了一位上课“只要BP机一响,”就“跑出去打电话,耽误十几分钟是常事”并且常把书贩子的盗版书在班级里进行“推销”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结果语老师认为她的作文“思想内容不健康”只打了18分,(满分40分)。

叶姗姗的文章,引起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沉重思索。

一直以来,语文教育界流行着“教作文就是教做人”的口号,这是多年来作文教育中的一种德育标识。

但是,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口号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认识偏差。

做人,作为学生,就是做一个好学生,好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老师,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核心对于“尊重”的重要释义,就是必须“为尊者隐”——不能批评受到尊重的人。

于是,一个作文评估中的逻辑就形成了:批评老师,就是不执行“为尊者隐”的训条,就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老师的学生,就是坏学生,而她写的文章,就是坏文章。叶姗姗批评了她的老师,就不是好学生,写的文章也就不是好文章!

说叶姗姗的作文“思想内容不健康”的语老师,正是以这样的逻辑给她打上不及格的!

其实,德育本身也是有着“应试教育”的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德育之分的。这位语老师给予的德育,正是“应试教育”的德育,或者说得更为严肃一点,是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应试教育”的德育。因为老师通过分数的压力,教育学生一个错误的道德规范——“为尊者隐”!

其次想到的是课程教学。

是的,“教作文就是教做人”。但是,在教给学生数学、物理、化学、自然、地理、历史乃至音乐、美术的时候,也是在教学生学“做人”,或者进一步说,学校的一切课程,都是在为着塑造学生崇高、综合的人格而设置的。

教作文以及教一切其他课程的老师,都负有教学生“学做人”的责任。教作文的语老师,很难独揽教学生“学做人”的权力、职责、任务和光荣。

如果我们把作文还原为一门与其他课程平起平坐的普通“素质教育”课程,就应该允许同学们发表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欢迎他们有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就好象数学老师鼓励同学采取不同解法解题一样。

说到这里,不禁令人想起,本来应该十分丰富生动的议论文居然教到目前这么个干巴枯燥的地步,议论文题目都是那么“公理”化、同一化、社会定论化,议论文的论据居然还能先背出来、储藏着……莫不是与以上传统教育思想都有些瓜葛?

第三想到作文的评估。

作文的评估,既是对作文水平的鉴定,又是一种对写作的方法、技术和人类高尚精神的诱导和规范。虽然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绝对公平、公正的评估方法,但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抒发真情实感,反对“假大空”,却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如果把这条标准提高到“教作文就是教做人”的高度,则这正是教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诚实的人的德育手段之一。

最后还想说一句,因作文题目为“我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而不是“我印象深刻的一位优秀老师”,因此,从审题的角度看,叶姗姗的作文并未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