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杨绛先生“愧怍”的两种观点
发表日期:2010/7/14 9:48:28 作者:无
一、第一种观点:在
1.两人感情付出不对等
如果把老王心中的杨绛和杨绛心中的老王拿出来称一称,绝对有轻重。
老王,底层的人力车夫,常常有“失群落伍”之感,没有亲人,“没出息”,有一只田螺眼,住在破败的小屋里。但就是这样“卑微”的人,却有着自己高尚的灵魂。“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送的冰比前任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车费减半”,特别在默存去医院时他坚决不肯拿钱,哑着嗓子悄悄问我还有钱吗?一个“悄悄”,一个“哑”写出了老王的善良,他怕丢了杨绛面子。可杨绛对老王的情感,对老王这种心态,有点像现在的人对那些在建筑工地上劳动的建筑工人一样。他们感激建筑工人给城市带来的变化,同情他们的辛劳,但他们从来只把他们当作民工,当作下层人民,甚至时时刻刻提防他们,怕他们给自己带来麻烦,给城市带来不安。
杨绛对老王付出的情感顶多是同情,同情他的苦,同情他的残疾,同情他的贫困。老王对杨绛是亲人般的爱,而杨绛付出的顶多是怜悯,所以说应该“愧怍”。
2.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香油和鸡蛋是奢侈品,老王花了多少时间积攒下一桶油,他不给同院的穷哥们,不给他的侄子,只是因为在那荒凉的年代,在那势利的年代,他没有知音,没有亲情,他在这人世间唯一觉得给他温暖记忆的是杨绛一家人。他觉得杨绛尊重他,理解他,以至他要在生命的回光返照的时候,去感谢她。去和他这一辈子最亲的人告别,或许他希望得到心里安慰,或许他希望得到临终关怀,可杨绛,她给了吗?她理解这个走在回去路上希望得到一点温暖亮光的可怜人吗?
当老王说我不是要钱的,杨绛解释说:“我知道,我知道。”其实她知道什么?她只知道用物质交换精神,她把人世间的东西看得太狭隘,把人世间的东西看得太复杂。老王需要的一点临终关怀就那么简单,她却本能地拒绝了。
托尔斯泰说过:“理解是爱的别名。”杨绛不理解这种大爱,她本能地拒绝了和他不是同一阶层的底层人。知识分子的清高让她看不到老王人性的魅力,人性的光辉。交情不像蘑菇,在树林子里找不到,它是长在心里的。杨绛,让我们读出人性的冷漠,她该“愧怍”。
3.在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的这段描写中,杨绛采用了最本真的描绘,近乎白描
这种不带一点感情色彩的描写,她该感到“愧怍”。因为字里行间让人看不到杨绛温暖的心肠,“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如死灰,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棚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面对如此虚弱的老王,他没有一句问候,没有请他进屋,没有送他下楼,她不知什么疾病,也不了解用什么药,老王去世十多天后竟然才从老李那里顺便知道,竟也不问葬在哪里。
杨绛对自己的冷漠仅仅用“我不懂,没多问”来为自己开脱。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冷冰冰的俯视,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纪伯伦说过:“别人请求,我们给予,这是美好的;别人没有请求,我们给予,这是更美好的事。”但杨绛在此时做的,没有让我们感受到美好,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不同阶层之间的隔膜。她不主动示好,她仅仅站在心灵的高处,偶尔以一种怜悯之心去伸出援助之手,她没有做到以心换心,用平等心、真诚心、关爱心去交换一颗老实心、善良心、厚道心。
同情心是一种俯视,有时更饱含一种面对他人不幸时对自己的庆幸,那不是一种高贵的情感,高贵的情感那是理解、平等、尊重。杨绛没做到理解老王,平等对老王,她该 “愧怍”。
二、第二种观点:杨绛不该“愧怍”,杨绛的“愧作”更加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勇气和胸襟。
1.杨绛的“真”贯穿全文
对老王送香油送鸡蛋的白描写法绝对没有包含对老王的冷漠,当然更谈不到无情。近乎于白描的描写,真实的反应了老王的病情。只有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进行描写,才能够使文字更真实、有力。
杨绛本可以很卖好地加进自己的感情,但是她没有这样做。这是对写作的忠实,更是对老王的忠实。杨绛文中写道:“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这害怕让
2.杨绛的“善”贯穿全文
老王的眼睛不好,所以没有人敢坐他的车,可是杨绛经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是何等的信赖,何等的亲密。如果他是势利而冷漠之人,会和一个没有社会地位,外表丑陋,生活贫困的人像亲人一样闲谈吗?
杨绛的女儿送鱼肝油,便是受杨绛善良平等心的感染。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分子,他们知道帮助一个人一定要保护对方的自尊,帮助别人更不能让他难堪,更不能让他感觉低人一等。于是在回报老王的问题上,他们选择了尊重老王的劳动,并给予相应酬谢的方法。
可以说杨绛一家人对老王的交往是人格平等上的交往。杨绛对老王生活穷苦,生存艰难的描写是写作上的反衬,衬托一个不幸的社会底层的人却有如此闪光的人性,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同情。
3.杨绛与老王的平等相待
至于杨绛给老王的钱,应该看成是杨绛对老王的精神慰藉慰籍,一种平等相待的回报,老王接受了钱,为了让杨绛心安,这是替人着想,这是善良,这是仗义,但这更表明了老王对杨绛的敬意,这是平等的情义。
4.杨绛的坚强
杨绛在我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她被剃成了阴阳头,打扫厕所,连最起码的人格尊严都维护不了。她先后失去了女儿、女婿。一般的知识分子都会以自身的不幸去申诉,而杨绛却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这里面体现出一种对待苦难的态度,杨绛“愧怍”的是在那个恶的年代,自己有幸得到老王等人的帮助,幸运地活了下来,是不幸中的万幸,和那些死去的人相比,她“多吃多占”了,那是一种对命运的反思。
5.杨绛的反思
杨绛 “愧怍”的是自己若干年后省悟到不幸的人投给自己的并不是桃,也不只是涌泉,而是善良、真诚、崇高、圣洁。她意识到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并有胆量公之于众,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洗涤,这是一种高贵的自我反思。
两相比照,你对杨绛先生有了怎样的认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