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学科之窗>>语文之窗>>阅览文章

《背影》该从语文教材中删去吗?

发表日期:2010/7/16 22:54:39 作者:无

《语文建设》今年第6期发表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孙绍振的论文《<背影>的美学问题》,一开头介绍了这样一个背景情况:

2003年年底,武汉一家晚报披露,朱自清的《背影》在中学生民意测验中得分很低。中学生不喜欢《背影》,主要理由是,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因此,某中学语文教科书将《背影》排除在外。据说因为此举惹怒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家长,教科书编者又出来辟谣,表示已决定将《背影》列入下一册语文课本,风波这才得以平息。

教授认为:在《背影》里父亲为儿了买橘子,从实用价值来说,完全是多余的。让儿子自己去,又快,又安全,又不会违反交通规则。父亲去买,比儿子费劲多了,就橘子的实用价值来说,并没有提高。但是,父亲执意自己去,越是不顾交通规则,越不考虑自己的安全,就越显示出对儿子的深厚情感。如果不是这样,左顾右盼地考虑上下月台的安全,就太理性了,没有感情可言,甚至煞风景了,先生这篇是抒情散文,以情动人。越是没有实用价值和情感的审美价值,反差越大,越是动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完全不讲实用理性,但是,越发显现出她把情感看得比财富,甚至比生命更重要,才越动人,审美价值越高。

  至于“不够潇洒”的问题,也一样。父亲越是感觉不到自己的费劲,自己的笨拙,越是忘却了自己的不雅观的姿态,就越是流露出自己心里只有儿子,没有自己。这就是诗意,如果不是这样,父亲很轻松地、很潇洒地、很轻快地把橘子买来了,就光剩下了实用性,一点诗意也没有了。

  学生不理解,与他们在美学上缺乏修养有关。如果能成功地对《背影》进行教学,对于青少年进行审美启蒙是很有冲击性的。这正说明了《背影》应该入选语文课本。

  在“不够潇洒”“违反交通规则”面前打退堂鼓,这个小小的事件,暴露了我们的编者,对于经典文本,在理论上缺乏系统的理解,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原则的坚定性。

没几天,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原中文系)副教授丁启阵发表博客《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文章认为,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父亲的背影符合中国人病态的审美,《背影》的感动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表现。赞同从教材中删除。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场网民大讨论,大纷争从此展开。这里简要谈谈自己的一点浅陋的看法:

我认为,爱与形象是不是潇洒、动作是笨拙还是敏捷无关。如果认为《背影》中的父亲“形象很是不潇洒”,爬月台买橘子的动作非常笨拙,就轻易否定客观存在的亲子之爱是完全不能成立的,更不是要删去《背影》这篇课文的理由。倘若上述观点成立,那么,其它一些经典散文,如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梁实秋先生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似乎也要从课本中删去了。

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可见她是一个外形不漂亮,睡姿不雅,有搬弄是非之嫌的保姆。可是这并不妨碍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特殊感情——“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梁实秋大学时的国文老师绰号是“徐老虎”,样子很“凶”。“相貌很古怪”,“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用手背一抹”,“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油渍斑斑”,“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这些形神兼备的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惯,似乎有辱“老师”这个称呼。梁实秋作为一个学生, 似乎也有丑化、侮辱老师之嫌,简直可以用“大不敬”来形容 。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描写,是学生对老师的最初认识,只是客观描述,并无丑化之意。随着认识的深入,梁实秋回忆了老师诸多长处,回忆自己 “受益最多”,最后表达自己对先生的深深怀念:“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可见,散文中的人物外在形象不佳,并不影响作者对他们拥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当然也不会影响我们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和评判。

散文中人物身上有人性的优点,又有人性的缺点,这就显得更真实。不能因为人物身上有缺点,就全盘否定他的优点。古语说“不以一眚掩大德”,意为“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就像不能因为看到一张白纸上有个小黑点,就说看到的只是一个小黑点,而对眼前的白纸视而不见。朱自清的父亲为了买橘子,确实违反了交通规则,但是,因为父亲某个方面素质的低下,就否定他在特定情形之下的拳拳爱子之心,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想起流传甚广的一则材料,一位美老师教《灰姑娘》的片段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如果是中国的老师来分析“辛黛瑞拉的后妈”这个人物形象,通常都是用一些贬义词作为“标签”贴在她的身上。两相对照,应当明白,不能因为辛黛瑞拉的后妈有嫉妒心、自私心、心胸不宽广就全盘否定她对自己孩子那种特别的爱。
  在我看来,一篇文章究竟能不能编入教材,关键不在于文中的人物是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而在于这篇文章的主流思想,写作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能不能给学生以启迪、教育和帮助。之所以有这种纷争,背后的一重原因也许就是娱乐化因素的推波助澜。现在的众多学生,还有一些成人,眼中欣赏的都是一些俊男靓女,明星偶像,当然看不惯朱自清父亲的形象了。但我们相信人类永恒的情感是不容亵渎的,不能迎合少部分人的新潮思想,而作出错误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