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该从语文教材中删去吗?
发表日期:2010/7/16 22:54:39 作者:无
《语文建设》今年第6期发表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孙绍振的论文《<背影>的美学问题》,一开头介绍了这样一个背景情况:
2003年年底,武汉一家晚报披露,朱自清的《背影》在中学生民意测验中得分很低。中学生不喜欢《背影》,主要理由是,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因此,某中学语文教科书将《背影》排除在外。据说因为此举惹怒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家长,教科书编者又出来辟谣,表示已决定将《背影》列入下一册语文课本,风波这才得以平息。
至于“不够潇洒”的问题,也一样。父亲越是感觉不到自己的费劲,自己的笨拙,越是忘却了自己的不雅观的姿态,就越是流露出自己心里只有儿子,没有自己。这就是诗意,如果不是这样,父亲很轻松地、很潇洒地、很轻快地把橘子买来了,就光剩下了实用性,一点诗意也没有了。
学生不理解,与他们在美学上缺乏修养有关。如果能成功地对《背影》进行教学,对于青少年进行审美启蒙是很有冲击性的。这正说明了《背影》应该入选语文课本。
在“不够潇洒”“违反交通规则”面前打退堂鼓,这个小小的事件,暴露了我们的编者,对于经典文本,在理论上缺乏系统的理解,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原则的坚定性。
没几天,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原中文系)副教授丁启阵发表博客《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文章认为,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父亲的背影符合中国人病态的审美,《背影》的感动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表现。赞同从教材中删除。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场网民大讨论,大纷争从此展开。这里简要谈谈自己的一点浅陋的看法:
我认为,爱与形象是不是潇洒、动作是笨拙还是敏捷无关。如果认为《背影》中的父亲“形象很是不潇洒”,爬月台买橘子的动作非常笨拙,就轻易否定客观存在的亲子之爱是完全不能成立的,更不是要删去《背影》这篇课文的理由。倘若上述观点成立,那么,其它一些经典散文,如
而梁实秋大学时的
可见,散文中的人物外在形象不佳,并不影响作者对他们拥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当然也不会影响我们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和评判。
散文中人物身上有人性的优点,又有人性的缺点,这就显得更真实。不能因为人物身上有缺点,就全盘否定他的优点。古语说“不以一眚掩大德”,意为“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就像不能因为看到一张白纸上有个小黑点,就说看到的只是一个小黑点,而对眼前的白纸视而不见。朱自清的父亲为了买橘子,确实违反了交通规则,但是,因为父亲某个方面素质的低下,就否定他在特定情形之下的拳拳爱子之心,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想起流传甚广的一则材料,一位美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如果是中
在我看来,一篇文章究竟能不能编入教材,关键不在于文中的人物是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而在于这篇文章的主流思想,写作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能不能给学生以启迪、教育和帮助。之所以有这种纷争,背后的一重原因也许就是娱乐化因素的推波助澜。现在的众多学生,还有一些成人,眼中欣赏的都是一些俊男靓女,明星偶像,当然看不惯朱自清父亲的形象了。但我们相信人类永恒的情感是不容亵渎的,不能迎合少部分人的新潮思想,而作出错误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