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学科之窗>>语文之窗>>阅览文章

于漪论育人文章两篇

发表日期:2010/8/18 8:58:22 作者:无

于漪著名教育家、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全国“三八”红旗手、连续五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

 “师者,人之模范也”。什么叫老师,老师就是榜样,是模范。老师是非常特殊的职业,要做老师,你的智慧就像泉水—样喷涌而出;你的思想言行要能够做别人榜样。这个分量很重。用现在的话说是:德才兼备。

我想,做老师,首先是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不管教什么学科,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华优秀文化有很多方面,但基本精神是“人文精神”。中华文化第一个特点是“尊重人”,“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思潮的影响,对技能技巧非常重视,对“人”这个本体,缺乏深刻的领会。

人为本体、核心,是我们中华文化十分重要的特点,这也就是“人文精神”。

我当一辈子教师,最忧心的是只看到技能技巧,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这是对孩子的坑害。

中华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是对人的修养的重视。人成为“君子”是需要“修炼”的。中国的优秀文化就是要重视入的修养。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应有之义,但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融入做人的道理,这是中国教育的特点,中国文化的特点。

作为教师,必须清醒意识到,要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用现在的话说,怎样成为一个不辜负国家期望、不辜负人民嘱托的人民教师。《易经》中有两句话很重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运行刚劲雄健,君子应自觉奋发向上,永不松懈。第二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厚德才能载物。

21世纪的教育变了没有?不管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教育任务还是没有变。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培养人,有时候我们就是把“人”忘掉了,只看到分数,看到技术技能。知识、技能技巧只是攀登精神世界的阶梯,不是终结的目的,终结的目的是人。当前首先是培养有一颗中国心的人,现代文明人。我们对中华文化有所认识,对事业的价值和意义就会有很深刻的领会,就会激发对事业热爱的感情。

我是语老师,语文与志士仁人联系在一起,我要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只有发自肺腑的感情才能感染学生。教学课文“文天祥”,深深感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柱”,“民族气节是民族魂”。人没有脊梁骨就不能站立行走,如同动物,没有精神支柱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口气,就是志气,浩然正气。

三尺讲台,是联系着学生的生命的,你讲什么,教什么,传授什么知识,培养怎样的能力,给予怎样的思想熏陶,给予什么价值观,将来都会反馈给你。现在学习,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生活。所以,我一刻不敢懈怠,因为我的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的。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中,融合了情感和价值观,培养他学会学习,懂得怎样求知,这是一种立体思维。

什么是成长,教师成长必须与学生一起成长。教育的生命力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的真正成长和发展,在教师内心的深度觉醒。内驱力来自哪里,只有当自己平凡的日常工作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日寸候,才会站得高、看得远,才会看到你的工作是多么的有意义,有价值。休戚与共,血肉相连。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

 

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中小学教育也好,大学教育也好, 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有一颗中国心。如果我们培养的人对自己的国家缺乏感情,对中国的文化缺乏认同,缺乏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心,不能自律,即使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也难以对社会作出贡献,弄得不好,有的会起负面作用。这一点我们不牢牢把握,我们花的力气也会付诸东流,有负于国家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原有积累的基础上的,唐太宗也晓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学历史本身就是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人向来很讲历史,但是现在的学生对历史知道得甚少甚微。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但历史课在它的基础教育里受到高度重视。有一套美国的语文教材几乎是按照它的历史来编撰的。它的文学基本上由土著文学和殖民文学结合而成,但教材中讲到文学时到处洋溢着民族自尊心、自豪感,那种对本国文化的认同跃然纸上。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民族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对外是屏障,对内是黏合剂。可是,我们对母语的重视往往及不上对外语的程度,这实在是荒唐。初中进入高中的保送生只要检测数学、英语,语文无此殊荣。难怪曾发生这样的怪事,小学一年级的语文用外语教,美其名说“双语教学”,这在世界上大概也是罕见的。在很多国家,母语教育的分量都比我们重,比如美、法的母语教育,课时总量占总课程的22%上,俄罗斯占27%我国台湾地区占22%而我们内地约占18%上海还要低—点。学生,为什么对中国文化不怎么知晓不怎么认可,难道是他们的责漪任吗?不,关键在我们没有教,没有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深入思考这件事,极其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向受教育者传承本国的优秀文化和人类的精神文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不相同的地方,其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就是中国文化有很强烈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修养,追求理想与人格的完美。翻开中国古代的任何经典,几乎所有的书都讲修身养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吾日三省吾身”等,均讲究道德,讲究做人,讲究完善自己的人格。这与教育的本质紧密相连。

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人,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对教育的论述,无不聚焦在对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提升,精神力量的增强,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当今的中国教育,要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须以优秀的中华文化滋养他们的心灵,明读书之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学生把握做人的底线,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判断力,就会心明眼亮,抵御垃圾文化、腐朽文化的诱惑,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