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该作何解?
发表日期:2010/8/23 20:45:28 作者:无
在评选“教坛新星”时,有选手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话题发表演讲,反复阐释教师要奉献爱心,要一视同仁地看待学生,要满腔热忱地做好“转差”工作,只要教师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就能教好所有的学生。
诚然,教师坚守职业道德、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但是,仅从这一层面来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显然有失偏颇。
要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观点,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好的学生”,即“好的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也许有人会说:这还需要“弄清”吗?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哪个当老师的不知道考试考的好的是“好学生”,考试考的差的是“差学生”?哪个学校不拿考试的分数来衡量高下优劣呢?
如果仅以分数这一把尺子来衡量的话,那么学校永远有“差生”,老师永远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自然是“悖论”或“伪命题”。
只要稍有一点科学常识,谁都会承认生物是有差异的,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是如此。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存在着七种各自独立的智能,即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等,这些智能只不过有高低之别,发展的潜能有大小之差。一个人的某种智能可能较低,发展的潜力较小,甚至表现得近乎“白痴”,而他的另一方面智能可能是超常的,发展的潜力非常大,可以说是一个“天才”“怪才”。正视这种差异性,我们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吗?我们能说考分低的学生就是“不好的学生”吗?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我们还应看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今天的顽皮孩子,明天可能就是爱迪生,今天坐“红椅子”的学生,明天可能就是韩寒。获得“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美誉的
如此看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不是要把学生教得能获得多少多少分数,而是因人制宜,发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特长,规划学生的人生,为他们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按照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就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有用的人”。
不只是以“分数”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而代之以多元的评价标准,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之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可“雕”之处,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可造就的人才。这样,我们就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就会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就会实施发展学生个性与特长的教育,就会培养出素质好、有特长、有发展潜质的“好的学生”来。
“好的学生”何以“好”,明乎此,我们自然便真正领会“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深刻内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