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语文高考变化看教学改革
发表日期:2010/1/19 14:27:35 作者:无
新中国成立至今,语文高考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只考作文,通过一篇命题作文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从1960年起作为在校大学生就开始参加省作文阅卷。原以为很难,实践后方知并不难。有评分标准,主要是三看:一看语言文字,查错别字和病句数量,评价用字、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生动程度,不追求词藻华丽,特讲究文从字顺;二看思想内容,评观点是否正确和对事物认识感悟的程度;三看篇章结构,评思维的严密性和布局的完整性。三个方面各按四个等级给分,合起来就是总分。如果发现观点错误或结构不完整,即使语文基本功较好,也只能是不及格的分。这阶段考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很单一,为高校选拔学生,沿用了几千年科举制度“写文章、定优劣、选人才”的传统做法。你考啥,师生们就抓啥,这就是高考指挥棒的“指挥”效应。那些有“经验”的老师,最后一学期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作文上。主要做三件事就行:一是把握时代脉博,因高考命题常与社会热点休戚相关;二是交给学生一材多用的方法,知变通;三是给学生印发3至5篇时文,令其熟读背颂,会应急。于是猜题、押题成为一时风尚,争升学率投机取巧成为师生们不言而喻的共同追求。
第二阶段,1977年至2009年,由考查一个能力变为考查三个能力:“掌握和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一变三是由特定背景决定的。十年内乱,损失惨重:师资短缺,由民办教师顶上;学时缩短,初、高中均为两年。学生错字连篇,白字成堆,句不通,文不顺,不会读,不会写。1986年,改编语文教材,修订教学大纲,民转公稳定教师队伍,学制三年确保教学时间,但语文教学“高耗低能”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在这个背景下,教育部决定: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八十年代抓学历培训,九十年代抓继续教育,进行职称评定,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一方面实施高考改革,从对单一的“写作能力”的考查改成对语文“学科”所涵盖的基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考查,寄希望于能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高考试卷也作相应变化,大体分成三块:基础知识选择判断题、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作文题。知识题占五分之一左右分值,阅读和作文题各占五分之二左右分值。作文题由命题作文到半命题作文、到供料作文、到话题作文,文体不限,允许自拟命题。
第三阶段,将从2010年起开始,也考查三个能力。这三个能力是“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个信息来自于
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告诉我们高考改革正与时俱进,告诉我们新课程改革将不断加强力度,告诉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不可逆转的改革方向。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务必提高思想认识,跟上时代步伐,务必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投入改革,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