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工作>>班主任之友>>阅览文章

魏书生 李镇西 万玮 治班策略

发表日期:2012/11/23 14:52:23 作者:网络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是学校最基本的要素,正如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的要素。对社会来说,如果一个一个的家庭美满了,这个社会就比较美满;对学校来说,如果一个一个的班级有生机了,这个学校就比较有生机。

  按说,班级管理这个最基本的要素理所当然应该受到所有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可是现状有些蹊跷:这个最基本的要素在学院派的教育研究中向来不大受重视。学院派的教育研究要么重视教师的学科教学经验,要么重视校长的学校管理经验,惟独看轻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经验。

  不过问题也不是那么严重,如果一种需要不受正式的关注,就会导致大量的民间英雄的诞生。班主任的管理问题既然不那么受学院派的关注,这个群体中自然而然就会推出他的民间英雄

  到目前为止,班主任管理领域至少推出了三个民间英雄:一个是魏书生,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个是李镇西,他的代表作是《爱心与教育》;一个是万玮,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兵法》。

魏书生的管理经验的关键词是自我管理制度管理,魏书生本人称之为民主科学。李镇西的关键词是爱心。万玮的关键词是计谋,这个词听起来来有点像搞阴谋诡计,但万玮本人称之为学生斗智斗勇

一、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

按魏书生的说法,有四本关于班主任的书对他影响比较大。第一本是前苏联包德列夫编写的《班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翻译出版。这本书到1980年已经重印第10次,发行156700册。第二本是前苏联另一个学者科罗托夫编写的,书名叫《中小学班主任手册》,由李兴汉翻译,1982年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一次就印了12万册。第三本是198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中学班主任工作指南》。第四本是日本学者衫山正一等人编写、耿申翻译的《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和技巧》,1990年由职工教育出版社出版。(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7页)

根据他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探索,魏书生提出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方略:

一靠民主二靠科学。民主让自己获得这么一种观念:所有的活人都是一个世界,所以应该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和包容,然后才能发现自己内心世界的广阔,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这种主人翁意识就能够激发自己生存、工作和学习的热情;科学则是将这种热情用制度、程序落实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上。

所谓科学实际上是系列管理制度:比如指定班规班法:犯错误接受惩罚制度:唱歌;做好事;写说明书——《一粒瓜子壳,一千字说明书》,等等。而所有这些制度有一个辅助的策略,这就是他所强调的民主

所谓民主实际上是学生自己做主,比如选常务班长,常务班长实际上相当于一位班主任,由老师任命,或者由竞选产生。选值周班长、值日班长;养鱼负责人、养花负责人。

魏书生的管理经验中有一条重要经验,这条经验在我看来是魏书生管理理念中的根本根基。魏书生本人偶尔提到这条经验,一般读者可能不太注意,我个人比较看重。

这条经验究竟是什么?魏书生其实并没有明白地说出来,他只说带着学生锻炼身体坚持道德长跑(即师生一起写日记)。我把这条经验叫做民主之根。为什么我如此看重这条经验?因为人人都在谈论民主,殊不知真正的民主是将要做主人的民众必须有发达的根基。有人做惯了奴才,少了发达的根系,这样的人无法承受民主的责任。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享受民主,能够享受民主并为此负责任的学生一定是那些根系发达的学生

我是从魏书生的带着学生锻炼身体坚持道德长跑这些经验中看到一种独特的草根运动。所以我称之为民主之根?我在阅读这些做法时,不断想起孙云晓的《夏令营中的较量》那篇文章。真正优秀的班主任,他一定是一个法治者而非人治者;而这种法治的制定者和执法者又绝非班主任个人孤独地裁定,而是由学生自己制订并由学生自己执法。

可是,学生真的能够自己制定并执行班级法规吗?什么样的学生能够制定并执行班级法规?

这就是我从魏书生的带着学生锻炼身体坚持道德长跑中看到的秘密。也许你把这些不当回事,我只想告诉你:我很当回事。

二、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很显眼的地方提出一个说法:

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案例:永远的14岁(李镇西著:《爱心与教育》,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244页;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208页。)

安妮是初一下学期从外地转学到班上的。她身材瘦弱,脸色苍白,说话细声细气,学习较差还常请病假。但是,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她爱迟到。我曾把安妮的母亲请来,问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困难。她母亲说,没什么,就是安妮动作太慢。我多次找安妮谈心,要她养成雷厉风行的好习惯。但没有看到成效。

那天早晨安妮又迟到了,我让她站在外面。大约5分钟后我怕校长看见,便让她进教室。近来后她走到自己的座位想坐下。我说:谁让你坐下?再站一会!

她流泪了,但顺从地站在自己的座位前,并拿出书和大家一起读。

直到早读结束,她总共站了15分钟。

两节课后,安妮来向我请假,说头昏,想回家休息。我很吃惊,问她是不是因为早晨站得久了。她说不是,平时就头昏,是老毛病了。我同意她回家休息。

第二天安妮的母亲来学校请假,说安妮病了,需要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休息。这时,我开始感到自己做得有些过分:可能安妮当时已经病了,可我竟罚她站了那么久。

过了两个星期,安妮的母亲来学校,说安妮的病情比较重,得休学治疗。我在吃惊的同时,内心深处暗暗庆幸自己总算甩掉了一个包袱!

半年之后,安妮返校复学,降到下一个年级学习。在校园遇到我时,她总是羞怯而有礼貌地和我打招呼,喊老师好!

几个月后开始期中考试,那天刚考完最后一科,有学生来告诉我:老师,安妮今天早晨……死了……”

我心里一颤,手中刚收上来的一叠试卷跌落在地上。20分钟以后,我和十几个学生赶到殡仪馆。安妮的母亲迎上来,用哭哑了声音对我说:您这么忙还赶来,感谢您和同学们了!

我心情沉重地说:太突然了,根本没想到。

安妮的母亲说:安妮6岁就患上了白血病,当时医生说她最多能活3年。为了让她有个宁静美好的生活,我一直没有告诉她,也没有告诉任何人。在许多人的关心下,她奇迹般地活了8年。谢谢您啊,老师!安妮在最后几天,还在说她想念老师,想同学们。她复学后一直不喜欢新的班级,多次说她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可是,她就这么……”

这些话让我心如刀绞。在安妮纯真的心灵中,尚不知道她所想念的老师曾为她降到另外一个班而暗暗高兴!。

我忍不住哭起来。这是我参加教育工作至今,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因愧对学生而流泪。

当天晚上,我含泪写下一篇近五千字的文章《你永远14——写给安妮》。第二天,我含泪在班上为学生朗读,表达悲痛的哀思和沉重的负罪感。

从那以后,我发誓:决不再对迟到的学生罚站!

很多年过去了,每当听到周围的人称赞我特别爱学生从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时,我总是在心里感谢永远14岁的安妮,因为她那一双怯怯的眼睛时时刻刻都在注视着我……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谈不上任何教育。

在《爱心与教育》中,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读者很多教育道理,但它本身并不直接讲道理。好的书总是只讲事件或故事,不直接讲道理。

三、万玮的班主任兵法

万玮是年轻的教师。他的出现与传播方式有极大的关系。民间英雄的推出总是受传播方式的限制。

在信息传播不那么发达的时代,民间英雄的诞生主要靠民间英雄本人亲自讲学,比如魏书生最初是以讲学而著名的。

在信息传播比较发达的时代,民间英雄的诞生可能凭靠民间英雄本人的文章或者专著,比如李镇西最初是以《爱心与教育》而著名的。

在信息传播比较发达的时代,民间英雄的诞生主要由网络传播。在网络时代,一夜之间就可能诞生一个有英雄的民间英雄,万玮最初是以网络文章而著名的。

万玮老师的书《班主任兵法》很畅销,这本书的畅销既与班主任领域有广阔的需要(有人把它叫市场)有关系,当然与这本书的魅力有关系。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为很多班主任的很多苦恼提出了很多化解的具体策略。

案例1.“刚柔相济

做班主任的人总会遇到这样的事件:几个同学指责某位同学,班主任也加入进来比较严厉地批评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忽然情绪激动,大喊大叫地冲出教室,扬言你们合伙整我一个人,我不读书了。

如果你是班主任,你怎么办?

万玮是怎么做的?

他让班长把那位学生追回来。那位学生回教室后万玮说:有一点我想请大家考虑,如果全班所有人都批评你,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你能承受得了吗?大家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你去办公室,所有的老师都批评你,你也会难以接受的……。所以,这一次杨良同学虽然犯了错误,跑了出去,但这个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大家说是不是?如果我们欢迎杨良同学回来的话,我们大家就一起鼓掌表明我们的态度。全班同学鼓掌,在热烈的掌声中,杨良的脸上现出了激动的神色。在接下来的课中,杨良听得特别专注,虽然他没有举手发言,但是从他坚定的目光中我能看出来,他已经被我收服了。(万玮著:《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你看,万玮这个老师是不是很有刚柔相济的智慧?

案例2.“先抑后扬

如果你做班主任,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梅兰和菊花是班级里两个成绩非常好的女生,可是这两个人太傲慢了。大凡成绩好的学生都会有一点傲气,她们从心底里认为好成绩是自己取得的,而与老师关系不大,因此,即使教师表扬他们,她们也会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不会很感激老师。反而是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没少挨老师批评,和教师的感情却十分深厚。他们知道自己表现不好,长大之后为自己以前的过错而深感不安,他们是真的感激老师,因此毕业之后也能时常记得回母校看望老师。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甭指望他们毕业之后还能回来看你。

万玮是如何治理这两个成绩优秀学生的?

他的办法很简单:先使两人孤立,然后使劲地对其中一个学生好,不断关注、赞赏这个学生,对另一个学生冷漠。等到那个学生实在忍不住了,极度渴望教师的关注和赏识,教师再轻轻地略布恩泽,给予温暖。

于是,那个学生就学会了尊重和感激。我把这条策略叫做先制造痛苦,再出面拯救。这是我的解释,万玮老师可能不接受。(电影《教父》里的人征服人心时,好像也经常用这样的办法。)

案例3.“以退为进

你如果想让对方承认错误,你就得先给人提供台阶。如果一个学生偷窃了同学的东西,你想要这个同学把东西拿出来,你就得给这个同学提供台阶。

对班主任来说,班级里发生失窃事件是极为头疼的。对失窃事件的处理也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巨大考验,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尴尬境地。

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用言语感化。比如说:同学们,今天,某某同学的什么东西丢了,而拿东西的人就在我们当中。在老师的眼中,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最纯洁可爱的。我不相信有人会故意做这样的事情。我想,一定是有人觉得某某同学的东西好玩,就借去玩了,但是后来却忘了还……。言语感化之后,再告诉他们还东西的方式:第一种是规定一个截止时间,在这个时间前希望这位同学来找老师。这个办法比较困难。第二种是让这位同学自己悄悄地把东西放回去。第三种是比较绝的办法:准备一个只开一个小口的大箱子,每名学生在教室外面排队,每个人轮流进去一次。到最后,打开箱子,东西便会在里面。(万玮著:《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万玮讲过一个失窃事件:小光的好译通被人偷走了。这个好译通是他妈妈花2000多元买的。晚自习快结束时,老师宣布:我们班的小光同学丢失了一个很贵重的好译通,这个好译通可能现在还在我们教室里。我们今天晚上要好好地找一下,争取把它找出来。今晚要是不把这个好译通找出来,我们大家都甭想回去睡觉。第一,每个同学先把自己的抽屉和书包找一遍。然后,所有的人到教室外面去排队,由老师和几名班干部在教室里再找一遍。这一步保证好译通会在某个同学的口袋了。第二步,老师再宣布,五分钟后,准备搜身。现在想要上厕所的同学先上厕所。这时候有学生说要去上厕所。老师同意。另一个学生也要去,老师说,等一等,一个个地去,等前面的人回来了,下一个再去。很多学生上厕所之后,突然,有一个从厕所回来的学生大声喊:老师,好译通找到了。在厕所的窗台上。(当然,也可能那个学生把好译通扔进茅抗里。(万玮著:《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72页。))

这样的故事在《班主任兵法》中比比皆是,你若想了解,你去看书去吧。这本书讲的的道理并不见得都正确,但对某些班主任来说,这本书是有意义的。

四、对魏书生、李镇西和万玮三人的比较

他们三个人的差异和特色在于他们三个人所秉持的管理精神不太一样。

万玮的管理精神大体是以兵家为主,辅之以在爱的前提下。以兵家为主也许是不错的办法,一部《孙子兵法》、一部《三国演义》流行几百年而不断受人景仰和关注,本身就说明兵家是有魅力的。但如果做老师的人、做班主任的人目的就是为了收拾学生,让学生听话服从驯服,就留下了受人指责和非议的把柄。

但万玮的书中并没有显示出这个老师有多少爱心,倒是处处显示为如何收服学生如何制服学生如何收拾学生法家这是万玮的《班主任兵法》留下的隐患和缺憾。有人看了《班主任兵法》之后,写过一篇很有意义的质疑文章:《我们为什么收服学生?》。这篇文章说:教师绝不是为收服学生而存在的……”。在《班主任兵法》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样一些话,“XX彼此以后再见到我时果然毕恭毕敬,谦卑无比。”“他完全恢复了一个普通学生的软弱模样。”“他两手并拢,贴紧裤缝,一副诚惶诚恐谦恭的样子。从书中的描述来看,万玮是把学生被收服了视为自己教育的成功。如果我们从教育目的这个角度来看,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正好与万玮完全不同。学生的软弱、谦卑,不是我们的教育要达到目的,也不是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所必须的条件。相反,张扬个性,鼓励创新,正是现代教育的题中之义。然而,在《班主任兵法》一书中,我们没有看到作者对学生的这种谦卑姿态表现出很必要的担忧和警惕,相反,作者是有意通过种种手段让学生低下高贵的头颅磨掉学生的棱角再进行打造,这不是现代教育的做法,恰恰是专制社会人(奴)才培养的模式。这篇文章实际上道破了《班主任兵法》的致命弱点,万玮看了这篇文章后赶紧表态,说所有的班主任兵法是在爱的前提下

不过,一个年轻的教师,能想那么多的办法成为一个让学生敬畏的班主任,已经不容易了。

如果说万玮的管理精神显示为兵家为主,辅之以在爱的前提下,那么,李镇西的管理精神则直接显示为儒家为主或者叫做以爱心为主,并以思想者的魅力辅助之。

儒家讲,所谓仁者爱人。这正是李镇西的管理闪光的地方,这也恰恰是万玮老师的虚空、缺失的地方。但对那些年轻的、新上任的班主任来说,万玮老师的法家策略似乎更管用,倒是李镇西老师的儒家策略比较困难。李镇西老师的秘密在于,他不只是有爱心,更重要的是他这个人是一个思想家,他是一个很难得的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像他这样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不会太多。尽管近年来推出了上海的黄玉峰、深圳的严凌君、山东的韩军等人一些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但这样的教师仍然寥若星辰。所以,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策略虽然比《班主任兵法》更有境界,但也因此而更难模仿。所以我建议:如果要学习班主任的经验,那么,解决紧急的问题可以学万玮,解决根本问题应该学李镇西

当然,除了李镇西和万玮之外,还有另外的经验,至少有魏书生的经验。与万玮和李镇西两人不一样,魏书生的管理精神大体显示为以法家为主,兼及道家

法家讲究的是制度,道家讲究的是自治。魏书生的班主任经验虽然也遭受某些人的非议,但最具有现代意义的班主任经验,可能既非万玮的《班主任兵法》,也非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而是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从时间上看,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最“原始,属于“早期探索,但历经周折之后,真正有效的经验,又折回到魏书生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最关键的词语是两个:一是“制度管理;二是“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