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持守着语文的本色
发表日期:2010/10/25 20:55:03 作者:无
白金声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语文特级教师。
新课改快十年了,面对蜂拥而至的“新理念”,面对纷繁复杂的“新提法”,面对五花八门的“新套路”,不少语文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一位教师上了这样一节语文课,此课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学生:二年;课题:北京;环节:六步;具体步骤: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北京的各种资料,如天安门的设计、紫禁城的由来、圆明园的建筑、颐和园的美景等。3.教师演示关于北京的多媒体课件,忽而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忽而高大的英雄纪念碑,忽而壮观的国家大剧院,忽而美丽的“鸟巢”,忽而靓丽的“水立方”,课堂上,听取“哇”声一片。4.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首都的喜爱之情,或跳舞,或唱歌,或朗诵,或绘画,教室里,好不热闹。5.学生齐声读课文,畅谈收获。6.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游览’了北京城,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水墨画。同学们,快点长吧,长大后,去北京感受她的美丽和巨大的变化吧!”
这是一节与综合结过深的缘、与人文攀过近的亲、与媒体贴过密的心变了味的语文公开课。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课件展示、太多的活动样式,使得课堂成了“满汉全席”的“大杂烩”。
莫让语文迷失自我,不为时尚丢弃永恒。无论课程改革的路走得多远,“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语文课最本质的东西以及学生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永恒的。
什么是语文?叶老说的很清楚: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上的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教学干什么?叶老也说得非常明白: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一句话,语文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而不是别的课,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恕我直言,现在的语文公开课剑走偏锋的简直太多了,其错位表现有三:一是虚,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二是杂,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课堂;三是闹,在“放羊式”的教学中,假主体行为泛滥成灾。精彩的音像制品、热闹的合作探究、逼真的师生表演,让听课的老师眼花缭乱,而这恰恰丢掉了语文的本真。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与失落,真正的语文课必须做语文自家的事,以“语文的方式”走“语文的路”,凸现语文的个性,把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语文公开课无论怎样设计,一个根本的东西不能变,那就是教师心静如水,以教材为例子,指导学生在学习母语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一堂好的语文课,语文味应当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上,圈点批注、摘抄录记的“写味”上,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赏味”上。追求本色语文,就应该以“语”为本,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努力做到“三实”:平实—平平淡淡教语文,扎实—扎扎实实教语文,朴实—简简单单教语文。持守语文本色,就是从学语文的角度,按照汉语的规律,实实在在地教语文。
咬定“工具”不放松,立根原在“素养”中。
千方百计学语言,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28个字理当成为语文教师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