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仿写
发表日期:2010/5/15 21:13:44 作者:无
引语
为何在语文课本中要选编文言文?为何中、高考都要考文言文?那是因为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文字记载。在文言文章中,记录了大量中国思想文化遗产。作为一个炎黄子孙,都有学习、了解、保护、继承和发扬这份文化遗产的责任。只有掌握好文言文,才能顺利地接受这份遗产。
但是,由于过度的应试要求和不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同学把文言文看成了洪水猛兽。把文言文的学习目的,误认为即是为这考试,学习文言,不是为了理解文言文章中的思想意义、感情色彩、文字风格、历史状貌,而是为读而读、为考而读,把意味无穷的文言文章当作了苍白乏味的题目去做,把文言虚词当作了外语单词去背,其结果是,丢失了它的真正意义,抛弃了它的文化内涵,过滤了它的审美色彩,割裂了它的应用结构。使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思想结晶,变成了死板干巴、了无生气的文字石块——硬帮帮、沉甸甸。
于是,学生对文言产生了极大的厌学情绪。一旦毕业,决不问津。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何其相去太远?!
文言文章,其思想内容旷达而深刻,咏物抒情言简而意赅,语言文字琅琅而上口,篇章结构严谨而精练。或对仗,便有节奏之美;或压韵,便得音韵之谐;或用典,便存喻古之义;或引经,便得雄辩之态。倘若粗通文意,多加朗读,定会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熏陶。以至遇到相似情景,胸中的辞章便会油然而生,顿然使面前的景观,更添几分姿色;心中的情感,更翻数丈波澜。同时,也使自己的文章,锦上添花、如虎添翼。
这是何等的快意!
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文言词义,不单熟读,还请他们仿写,不啻是一种新颖而引人入胜的方法。我们将几种名篇集中讲解、并请学生朗读背诵。而后,请学生自选题材,舒心走笔。不料这看来不易的一招,反倒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可以说,不把古文读熟,大抵是仿写不来的。而一旦仿写成功,必将对原文的文理、气韵有更为深刻理解。
待后来教室中朗读的分明是名家笔意、却是同窗文章的时候,大家都开心地笑了。
原来,用文言作文和用白话作文,道理是一样的!原来读文言文和白话文,道理也是一样的!原来,通过熟读和写作理解虚词语法,比死记硬背方便、有趣得多!
以下,便是其中的部分篇章。
各位看官试大声诵读,倘若原谅少年文辞之略显幼稚,不究学子押韵的稍逊斟酌,其文章,或亦不乏古人意境?
(李白坚 韩惟群)
应试表
——仿写《出师表》
上海市东昌东校初三(2)班 朱文侃
初三学业过半,并中道考试。今主课六门,身心疲弊,此诚危急中考之夏也。然课内老师不懈于内,课外学生忘休补课者,盖追中考之优异,欲报之于恩师也。诚宜开张视听,以光自身美德,恢弘勤学之气,不宜狂妄自大,萎靡颓废,以塞学习正路也。
家中校中,俱为一体,刻苦用功,不宜异同。若有不懂之处及不明者,宜付师长论其是非,以昭书本内涵之理,不宜回避,使不懂装懂也。
学习用具,钢笔,铅笔,三角尺类文具,历史悠长,是以先人发明以遗后人,不得损坏。电子辞典,现代科技,用途甚广,试用于今日,学生称之曰好,建议普及。作为文具,用于学习,定能提高效率,增长智慧也。
愚以为学习之事,事无大小,择而习之。勤于研究,不能将错就错,使错困扰学业也。
亲刻苦,远疏懒,此学习所以成功也。亲疏懒,远刻苦,此学习所以失败也。师生论学习,每有成绩退步,未尝不痛恨于疏、懒二字也。
书本、作业、笔记、试卷、此悉学习必备之物,愿学生亲之爱之,则学业之成,可计日而待也。
学生读书,遨游于学海,只愿苦读做学问,不求闻达于校园。老师不以生迟钝,呕心沥血,屡教生于不懂之处。受教以来,夙夜忧叹,恐学业无效,以伤教师之明。故日夜苦读,深究试题。今新课学完,准备考试,当瞄准重点,努力复习,庶竭驽钝,奋起直追,力争突破优良,名列前茅,此生之所以报师长而忠学习之职分也。至于七月中考,抗击难题,则心、脑、手、眼之任也。
愿师长祝生于考场拼搏之胜,不胜则尽责生之过,以慰师长教导之苦。若学业无成,则更应有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等之行,以求上进。并亦宜自谋,总结得失,取长补短,立志奋发有为,深追师长教导、父母恩惠也。
今将中考,临表袒言,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