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苦海微澜>>阅览文章

江宁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大赛随感

发表日期:2010/6/4 0:00:13 作者:无

612日,有幸担任“江宁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大赛”的评委。两天时间听了56位教师的说课,感触良多,现整理如下,与大家共勉。如有不妥,敬请谅解。

先说亮点。

本次大赛涌现出了一批新秀,他们的说课让我们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深感后生可畏,亦为江宁教育的明天深感欣慰。具体情况概述如下:

1、会说课。知道说课是“说”而不是“读”;知道说课说什么,怎么说;知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课的重点是“信息如何为语文服务”。

2、说得美。普通话流畅、悦耳;思路清晰,表情自然,动作协调,大大方方;直视评委,眼神交流,侃侃而谈。

3、会整合。知道在上课时何处用、为何用、如何用。如《罗布泊 消失的仙湖》,导入时,教师先播放罗布泊过去的美景图,接着播放现实的残根断枝图片,学生一会心驰神往,一会心灵震撼,两组形成强烈对比的图片引起了他们的深思。

4、整得优。课文研究深,备课扎实而有创意;课文选得好,整合的点选得必要而有效;完全遵循“多媒体为语文服务”的宗旨。

5、会拓展。关注课本资源、学校资源;关注家庭资源、社会资源;关注网络资源。

6、拓得当。找准拓展点后紧扣课文而进行适切的拓展,不是为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服务,就是为拓宽学生的视野服务,决不是若即若离的拓展,也是可有可无的拓展,更不是画蛇添足式的拓展。

再说不足。

与新秀相比,本次说课中的多数教师,尤其是岁数较大的教师的不足,表现得很明显。概述如下:

1、不是说课,而是读课。上台后,只看课件不看人,打开课件便照着读,一字不落。结果没读完时间便超了。

2、不是说自己是“如何用多媒体上好课”,而是“用多媒体为评委说自己怎么上课”,教学过程中缺少“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有效整合”,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语文的高效整合”。

3、选择的文本不适合用多媒体,导致整合层次低。多数人仅是把多媒体当作“板书”,尤其是文言文的整合课更是如此;此外,甚至有人用于“布置作业”,说“便于提高作业布置的准确性”。令人匪夷所思。

4、整合点的选择喧宾夺主。多媒体整合后并没有给人优于传统教学的感觉,反而给人“花架子”的感觉。如,《孙权劝学》中用《司马光砸缸》的动漫来引出作者,用静止的照片展示孙权与吕蒙的对话,完全偏离了自己确定的教学重点。

5、多媒体形式的选择存在误区。一些教师音乐、歌曲、图片、视频、展示台等全部用上,而不是根据文本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形式,给人一种大杂烩的感觉。

6、语文课不是语文课。语文课姓语,这是不容置疑的,多媒体是为语文服务的,这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说课中却出现了以下现象:一堂课听6首戏曲,语文课变身为音乐课;课堂上中外图画比照,语文课变身为美术课;古今中外桥的照片大汇聚,语文课变身为地理课;《愚公愚不愚?》,语文课变身为辩论会;资本主义社会无亲情,语文课变身为品德课。

最后说几点建议。

两天的评论中,我们评委交流较多,认为许多教师的失误源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一种新形式,并非我们教师的水平有问题,许多教师都是教学一线的好手,甚至还有一些人是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此次失误,只是一时不适应而已。为了让广大教师能从本次大赛中汲取经验,适应将来可能面临的比赛,现将评委达成的两点共识叙述于下,供大家参考。

1、教学中永远勿忘学生,丢掉书本,失去自我。

无论多媒体多先进,它仍和黑板、粉笔一样,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已。课堂上学生、教材、教师才是永远的主角。太多的视频,课堂就会变成放映室,学生也就成了观众;太多的课文显示,学生就会让书本成为摆饰;太多的视频范读,学生就会不敢读,教师也渐成多余人。

2、教学中该出手时就出手。

用多媒体前要问自己三个问题:何处要用?是否非用不可?如何用得有效、高效?如果你能自信地回答这三个问题:知道何处用;不用不行;知道选择何种媒体。那么,你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出手!

 

按:

因考虑到大赛结果尚未公布,并且可能涉及到教师个人的隐私,对其造成伤害,故本文未引入详细案例,致使本文有空中楼阁感觉,在此表示歉意。

 

汪方海

二〇一〇年六月三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