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苦海微澜>>阅览文章

说课、做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发表日期:2013/8/18 20:13:47 作者:杨万欣

说课、做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名师之所以出名,就在于他们的课上得特别好,这个好不只是在于教师说课好、做课好,而且还在于学生学得好、教师发展好。而要达到这样的境地,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必然离不开说课和做课的千锤百炼。

说课,是学校日常教研活动中经常开展的一种活动形式,传统意义上教师对说课的理解大都十分单一,活动中往往是顾此失彼,因而“说”得不深刻、不全面、不灵活、不实用,这样的说课最终也难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课程的理念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自身不仅是课程,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课程是一种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共同构成的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生态系统。这些正是新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也是课程实施者应有的教育理念,更是新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基于此,“课”的内涵就丰富了许多。所以教师在说课中,不仅要从教材本身出发,还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不仅要从师生的视角出发,还要从学习的环境出发;不仅要有灵活多变的课前预设,还要点燃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这样的说课,要求教师要紧扣“说深”、“说透”、“说活”、“说新”几个关键词,让课在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都能了然于心,从而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是这样的活动,才能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推动教师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

如果说说课是前提、是空谈、是预设,那么做课则是行动、是实践、是生成。如果说说课需要的是教育理念与思想,那么做课则需要教育艺术和智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课的种类和名目繁多,诸如示范课、公开课、达标课、观摩课、研讨课等,但最终的意义和价值都是一样的,都是在修炼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上好每一节课。据说曾有人问一大师为这上好这一节课您准备了多长时间,大师说为这上好这节课自己准备了一辈子。由此我想到了于漪老师的一句话: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也想到了高山级大师魏书生,他当校长、做局长后仍沉醉于三尺讲台,把做课视为一大乐事,把三尺讲台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可见,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千百次做课的锤炼,没有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是不可能形成风格而有所建树的。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要稳扎于说课、做课的基石之上,通过说课向同伴学习,弄明白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弄明白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这样学”,弄明白课堂教学“到哪儿去、怎么去、到达了没有”这些最为核心的问题。通过做课抛开匠气,砥砺智慧,从经验型向反思型成长,从科研型向专家型发展,从而在说课和做课的相互印证中走向成功。

作者:

杨万欣,河南省洛宁县第一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特级教师。

(《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