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苦海微澜>>阅览文章

语文教师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发表日期:2010/12/5 22:21:47 作者:无

教学目标的确定取决于对文本的价值判断

这个问题与我在重庆的一次会议上听到的问题同样说明教学目标的确定十分重要。一位青年教师提出了关于对《故都的秋》等课文进行恰当价值判断的观点,对此我十分赞同。他同时希望教材的编者在教材中明确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省去教师的烦恼。顾之川老师回答了这个问题,认为这样做一个是不可能,一个是没必要,对此我也十分赞同。

在全国范围的一些赛课或教学设计评比中,经常发现教师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淆,使得教学有效性难以实现。

根据有关研究,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在教学目的的上位还有教育目的,它与教学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总的需要。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学主体的需要。教育目的引导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通常,教育目的要转化为教学目的,使社会需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要。而教学目标则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

一般说来,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第一,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第二,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第三,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第四,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究其实,对文本恰当的价值判断,直接关乎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往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除了有知识方面的目标之外,还要有思想教育的目标;新课程以后,就开始以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准绳,可是,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能完成三维目标吗?

我刚刚听了三个省三所学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三节课《咬文嚼字》。且看三位老师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

【案例一】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迅速找出文中观点,理清作者思路的能力。

2.通过所举实例,掌握推敲语言的角度。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运用到阅读与写作中。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答法、点拨法、讨论法,使学生完成本课学习:

1.感知文本,学会推敲语言的方法。

2.展开联想,拓展诗句;小组点评,斟酌语言。

3.通过上述环节,努力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氛围中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2.提升审美品位,增强对作品评论的能力。

【分析】

且看“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三个子目标:“培养学生迅速找出文中观点,理清作者思路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一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吗?“通过所举实例,掌握推敲语言的角度”这个目标的文字表述存在问题,目标不明确,看来教师是想是要培养学生推敲语言的能力,可是由于表述不清楚,自然也难以实现。“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运用到阅读与写作中”这个句子由于主语缺失而语意不明,姑且假定主语是学生,则“运用到阅读与写作中”又引出了这节课是阅读课还是写作课或者读写结合课的歧义,一节课完成高中阶段都未必完成的目标,看来目标太过“宏大”。其实这三个子目标都是能力方面的,没有知识的目标,因此如果这三个目标成立的话,也应该叫“能力”目标。

再看“过程与方法”的三个目标:“感知文本,学会推敲语言的方法”推敲语言的方法不可能这让容易掌握。“展开联想,拓展诗句;小组点评,斟酌语言”这倒是“过程”,但没有指向性。“通过上述环节,努力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氛围中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并不明确,如何操作?姑且不论“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的“一维”是否恰当、可以操作,这三个子目标应该在教师的心中作为课堂教学努力的大方向,并非一节课可以实现。

再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两个子目标:“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前半句是废话,后半句的这种“精神”也不是一节课就能养成的。“提升审美品位,增强对作品评论的能力”这又是整个高中阶段语文学科要努力完成的任务。这两个子目标果真算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吗?

【案例二】

知识与能力: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质疑、合作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表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阅读、写作要做到“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精炼相吻合”和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分析】

    且看“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两个子目标:“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深入体会”是没有办法量化的,只是程度上的加重,而程度本身又难以定个基准;“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对于文本学习到底有多大价值,这涉及到对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是否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问题。作者的这个主张果真那么重要吗?只有“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是一个具体的目标。

    再看“过程与方法”的两个目标:“训练学生质疑、合作探究的能力”动词是“训练”,显然是教师训练学生,而训练的这两种能力指向是模糊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表见解的能力”也是模糊和不好操作的。这两个目标归到“能力”目标更恰当。

    再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培养阅读、写作要做到‘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精炼相吻合’和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培养”的两种“精神”没有办法落实,也没有办法检测。

【案例三】

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理解用字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

阅读体会、合作探究,提炼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实例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治学精神。

【分析】

    且看“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理解用字的实例”这里是两层意思,但目标是一个,前面是手段,后者才是目标,因此可以整合为“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具体理解课文中用字的实例”;这一条的主体是教师,行为也是教师发出的,这种叙述不符合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

    再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阅读体会、合作探究,提炼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实例分析”,像“提炼作者的观点”这样的“目标”绝非本课的关键,“结合实例分析”更没有具体指向。这一条也没有必要硬性规定为教学目标。

    再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治学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也不是只有通过本课才能实现的,本课也不足以落实的“似是而非”的东西;“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也不容易从这节课“培养”出来。

在评课的现场,我先向三位老师提出关于三维教学目标能否得到实施的问题。这是目前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看公开课的教案,大的三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的每一维还有若干项子目标。上课的三位中,一位定了八项子目标,一位定了五项子目标,最少的一位定了三项目标(其实暗含了不止三条);而且文字表述都不算简洁。其实这样的目标是没有办法落实的。我很理老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们,上这样的大型公开课,怕被人家说目标不落实,可是恰恰因为什么都想落实而没有落实一项。三维目标是所有学科都要遵循的,语文学科自然不能除外;可是,这所谓的三维目标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并不是语文课的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都要完全体现出来。

由上可见,教师因为不了解目标陈述的技术,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行为主体混乱;有些行为动词不明确;有些是目的而不是目标;目标分类不科学;简单问题复杂化。不难想象,教师的教学过程没有目标导向,只能“跟着感觉走”。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除此之外,三位老师只读懂了最表层的文本,对课文基本上是“仰视”,这暴露了教师自身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几位教师最缺少的就是对《咬文嚼字》这篇课文进行一番“咬文嚼字”。比如说这几个材料的使用问题,是很耐人寻味的,真需要咀嚼一番的。作者开篇列举郭沫若修改剧本台词的例子,有趣的是,把“你是个无耻的文人”改为“你这无耻的文人”多精彩呀,但这不是郭沫若自己改的,是演员改的!当郭沫若把此当做法宝又改“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时,却闹了笑话。你看,耐人寻味不是?接下来说王若虚改《史记》——改错了;再举韩愈为贾岛定“推敲”——也错了(在作者看来);只有苏东坡改自己的诗句改的那叫精彩,为郭沫若、王若虚所不及。作者在使用这些例子的时候,除了驾轻就熟外,是颇有一种气魄的,体现着作者不烦的功力;而且在遣词造句上是十分老到自然的,这种力透纸背的力量来自广博的学识和缜密的思维。

就此,我还假设了我认可的教学目标:说出自己对课文文字表达的韵味的独特感受,以及透过文字折射出来的作者的治学态度。

所谓教学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其制定要求把复杂的学习行为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分明的几个部分,它不但规定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最终结果,而且提出了达到这一最终结果的一般教学活动的程序,即通过对简单行为的逐个实现达到对复杂行为的最终实现,因而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具体的指导作用,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上述三个案例的问题在于混淆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那么二者有何异同?

其相同点在于:第一,二者提出或制定的依据相同。二者都必须以课程标准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的教育目的。第二,二者对教学所起的作用相同。二者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对落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其不同点在于:第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依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提供的参照系和当地教学的实际水平。第二,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但其结果是否符合这种愿望,却难以预料和检测(目前流行的说课就有这种性质)。教学目标则着眼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它不仅对教师实用,对学生也是必要的、适用的。第三,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一般采用“了解、领会、体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因而比较抽象、笼统、模糊;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不易测量。而教学目标的描述则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第四,教学目的只对教师的教有直接指向作用,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直接的指向作用,能使教和学目标一致,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综上,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都是独特的、具体的,不可求全;如此,一册书的教学目标就会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目标“网络”,就会比较全面;因此,初中或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就会趋于实现教育目的。当然,在这个前提下,三维目标的实现将可能得到真正的落实,而不是每一课都能够落实。